龍七公:遊行銳減有五因 決戰時刻未到來

今年元旦,反對派組織的「大遊行」人數銳減,由去年號稱的十三萬減到三萬,氣勢大打折扣,頗為無精打采。反對派藉今次遊行組織的「民間公投」確認「公民提名」的民意支持度,只得到六萬人「響應」,人數「很不理想」;遊行隊伍到了中環,有關宣講「佔領中環」的集會大約只有千餘人參加,場面零落冷清,儘管台上的人「慷慨激昂、輪流發言」,下面卻「熱情難起」。集會之「重頭戲」——教人如何「和平抗議,絕不反抗警察抬人」也搞得形同遊戲、嘻嘻哈哈……

意見紛呈 莫衷一是

今次元旦遊行的主題相當明確,就是要「激勵」更多的人支持反對派搞的「公民提名」和「佔領中環」行動。照理說,目前正值特區政府開展「首輪政改諮詢」,「佔領中環」又已「組織宣傳」、熱炒了將近一年,元旦遊行應是佔了「天時、地利」,為何這麼「人和」不濟呢?略略總結大致原因有五,一是香港近年已患「遊行示威疲勞綜合症」;二是香港人對今次政改北京能「聽取港人意見」心灰意冷,認為朝廷立場強硬,不論港人怎麼抗爭都不會有效,甚至會導致中央推出更硬更強悍的對港工作方針;三是政改諮詢尚在首輪階段,特區政府並無「具體方案」,港人難以聚焦討論,難以形成比較集中的反對意見;四是經過一○年政改抗爭,梁振英上台「反國教」以及電視牌照風波等等的折騰,港人需「休養生息」,而目前為「普選特首」政改諮詢的抗爭並無迫切性,不如「按兵不動,蓄勢待發」;五是反對派對政改、普選特首,尤其是「公民提名」、「佔領中環」等意見紛呈,莫衷一是,無可避免的削弱了這兩個「議題」在民眾中的影響力。

香港回歸近十七年,元旦和七一成了「必須組織的大規模遊行日」,特別是這些年,這兩個日子若無「大規模遊行」,一些人就會寢食難安。因此,無論有沒有較為敏感的重大議題,都要發動遊行「發洩不滿,表示抗議」。

爭取人心 工作疏漏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波浪形的,有高有低,有急有緩,有強有弱。每年的元旦、七一遊行也必循這樣的規律。這背後必有人心和身體力行的冷熱與興奮或疲倦。其實,對香港而言,對朝廷和香江府衙的管治而言,有遊行不論規模大小都比一片沉寂要好,要能使香港長治久安。魯迅先生說過,最可怕的是地火運行,是黑暗中一群無頭鬼無聲的奔行;這樣才會出大事。「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如果香港成了無聲的香港,沉默的香港,「爆發」和「滅亡」都是同樣悲慘的結局,一樣毀掉一國兩制。

面對今次元旦遊行人數大減,朝廷和香江府衙應該是頗感「欣慰」的,形勢似乎並不像一直以來評估的那麼嚴峻。然而,這也許只是表象,未來一年當政改諮詢進入「實質階段」,埋身肉搏的時候,「疲勞」過後,「蓄勢」已久的反對力量、抗議力量也許就會大舉反攻。須知,在政改、普選問題上朝廷、香江府衙擺出的「強硬姿態、堅定立場」並不能讓香港人「心服口服」,講出的一些自我侃調的「天經地義」的道理也不能讓人心服口服,相反,反對派接過朝廷和香江府衙提出的「法律原則和框架」,從「另類角度」作出的論述至今朝廷未見批駁,北京「爭取人心」的工作如此疏漏,決戰之時抗爭者必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