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口老化,本港的長者人數不斷壯大,但社會的設施卻未能配合人口結構的變化,近千名長者齊齊選出社區中對他們不友善的十大措施,主要涉及醫療和交通範疇上的不足,其中被視作最不足的是長者健康中心平均輪候時間竟然長達一至三年。調查組織稱,曾向不同政府部門及機構反映有關結果,惟僅半數有回應,大多僅稱得悉及按需要而轉介跟進,沒有提供實質解決方案;他們期望各界能關注長者的需要。
「爭取長者福利聯會行動組」去年三至五月問卷訪問九百七十名長者,他們認為最不友善及不足的社區措施是長者健康中心服務,除最不滿輪候時間偏長外,當局設立相關中心時沒因應各區長者人口比例而調節,則被視為第四位不友善措施。至於第二位及第三位分別是港鐵沒有在月台標示哪一節車廂提供優先座、及商戶少向長者提及長者卡優惠。第五位則是長者不容易參加官方舉辦的活動。
行動組發言人譚佩芬指長者健康中心輪候時間太長,不少長者「等到死都未排到」,又認為港鐵應加強宣傳及標示其車廂內的優先座位置,避免行動不便的長者未能享用設施。
他們昨日趁元旦前夕將「關心長者」、「友善和諧」等願望寫上仿製天燈並升至半空,寓意讓外界可看到長者所需,共建「長者友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