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氣溫升 雨不穩 旱災勢重臨

五十年一遇的旱災重臨香江!內地是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地方,二○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八十二億噸。早前香港天文台警告,香港至二○五○年的氣溫可能上升攝氏二至三度。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預測,氣候變化會令華南的降雨情況變得極不穩定,本港隨時會發生一九六三年的大旱災。本港若準備不足,「樓下閂水喉」的制水情況可能會重現。水務署表示,乾旱的氣候會影響雨水收集量,亦影響東江水源,未來將發展海水化淡技術,惟暫未能降低依靠東江水的用量。

「香港好有機會面臨一九六三年的旱災,而且仲會更密更乾!」現為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的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預計,雖然氣候變化將令華南一帶的總降雨量輕微上升,但雨量變得不穩定,會常出現極端的乾旱天氣。

華南旱災恐變十年一遇

林解釋,工業發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亦令地球天氣系統出現移位,改變華南降雨模式。他擔心,華南地區昔日五十年才一遇的旱災,可能會縮減至二十年一遇,甚至十年一遇;而隨着天氣變得極端,旱災的乾旱程度會加劇,時間更長。他稱,目前距離六三年的大旱已經五十年,華南在很快的未來出現嚴重旱災,並非空談。

自六五年東江水供港後,本港對上一次制水已是一九八一年。根據水務署資料,二○一二年,本港全年食水用水量約為九點三六億立方米,當中東江水佔七點○九億立方米,佔整體七成五。林提醒,即使香港與廣東省政府已達成獲得優先供應食水協議,但他警告,在嚴重旱災下,「多硬的協議都會變軟!」他指,以往出於政治需要,廣東即使缺水都優先照顧本港,惟隨着東莞、廣州、深圳等急速發展,各大城市都對水資源非常渴求,難以再犧牲內地城市照顧香港,「好多香港人仲以為自己大晒,但回歸咗,好難再優待你!」

身兼水資源及供水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成員的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亦表示,全球氣候變化令華南地區的落雨日子減少,但每次的降雨量卻增加,容易令雨水溢出集水區,減低集水區的集水能力,影響供水;而華南地區急速的工業化及城市化,亦加劇水資源污染,因此,本港應該關注缺水的威脅。他指,內地目前主要以污染較大的煤作發電燃料,對全球暖化造成壓力。根據資料顯示,內地為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最大的國家,在二○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八十二億噸。

飲食酒店旅遊業將崩潰

「呢個係安全問題,缺水可以令一個城市短時間內崩潰!」林超英直指,由於本港多年來享用穩定及廉價的食水,除了市民習慣耗用大量食水外,服務業如飲食業及酒店業的耗水量亦很驚人,一旦制水,市民隨時要與這些行業爭水使用,屆時旅遊業等經濟支柱將受影響。一九六三年旱災,政府限制供水,每四天只有四小時供水。當年仍在學的林憶述,家家為節省用水出盡辦法,「真係嚇到傻!」

「(無水)人都死!」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一九八一年香港制水,當時每日分兩段時間供水,餐廳要推出各種措施解決供水問題,例如使用即棄餐具等;當時政府又安排水車供水,飲食業才得以渡過難關。他表示,不少餐廳已使用調節式水喉、滾動式解凍技術等新科技,節省用水。

將軍澳擬建海水化淡廠

水務署發言人表示,香港天文台已預期氣候變化會加劇,發生持續乾旱或暴雨的機會相應會增加。乾旱的氣候會影響雨水收集量,影響東江水源,加上食水需要增長,為香港食水供應帶來挑戰。署方正推動香港供水的多元化,建構以東江水、土地收集雨水和沖廁海水為主,海水化淡和再造水為副的供水模式。擬議於將軍澳興建的海水化淡廠,預計年產量為五千萬立方米。但在現階段,海水化淡成本仍較高,短期內仍需依靠東江水。

圖:崔祖佑、文:陳潤南 胡蔣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