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讓歷史歸歷史

《開羅宣言》七十周年,兩岸都展開了熱烈的慶祝,但意義卻有極大不同,又陷入了兩岸「中國」的爭議。

馬英九政府所有紀念活動的主軸,都在重申該宣言是把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當局邀請了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司徒文發表演講,其兩岸論調引起一些反彈。另外,當局還請了英國二戰首相邱吉爾的外孫女前來參加紀念活動,助馬英九政府強調當年參與會議的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撥亂反正之意。

至於中國大陸紀念活動的場景,則提及台灣歸還給中國(而非中華民國),引起台灣社會反感,因為台灣確實是歸還予中國沒錯,不過在當時代表中國的是中華民國。

《開羅宣言》是鴉片戰爭以來,數千萬中國人犧牲奉獻換來的國家尊嚴,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拉鋸戰居功甚偉,國民黨黨史館就曾經欲公布國軍將領在此次戰爭中喪失的人數,代表中華民國的戰績豐偉。可惜,隨後爆發國共內戰,讓兄弟鬩牆之戰演繹為正統之爭,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加之中國大陸的崛起,軍經實情的力量比例懸殊,正統之爭已流於形式,不具意義。

不過,《開羅宣言》的精義理應受到重視,更不能否定中華民國在中國的歷史淵源。現在,兩岸都紀念孫中山,台灣尊其為國父,因其推翻滿清創建中華民國;大陸紀念孫中山,也應肯定他創建民國的功績,讓歷史歸歷史,不為政治所淹沒,中華民國未曾消逝,且於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兩岸問題應從正視現實開始做起,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拓對話空間。

在一九四三年簽訂《開羅宣言》,以及直至一九七一年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會議的,都是中華民國政權。兩岸兩個政權在不同時期分別代表中國,國共內戰並未改變中國領土涵蓋兩岸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