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重建門檻宜按樓齡升降

深水埗黃竹街一幢五十年的舊樓,因到最後限期時尚欠一戶業主肯讓市建局收購,未能達到「需求主導」重建計劃中最少要八成業權人同意的規定,以致項目觸礁,令該樓的其他業主和住客大失所望之餘,還要為樓宇的維修問題而惆悵。

據悉,該幢九層高舊樓,長期出現石屎剝落及漏水等問題,又甚多「劏房」,故絕大部分的業主和住客都期盼早日重建,有七成八業權人已同意被收購,可是最後就只差一戶經營「劏房」的業主堅持「吊高來賣」而累事。雖然有人提議集資補回「差額」給該業主,以求達到「八成收購」的門檻,但一切為時已晚。

市區土地珍貴,本來黃竹街此類殘破又有「劏房」問題的舊樓愈早重建愈好,因為:一可減少「危樓」威脅,二可讓業主早日套現換樓安居,三可加快受影響住客(包括劏房戶)獲政府安置;四可讓該幅土地通過重建而提高使用率和效益,正是一舉多得。

今次「需求主導」重建項目被一戶拖垮,殊為可惜。據所知,東京及首爾,舊樓只要持有三分二業權,便可進行重建,相對來說,香港舊樓重建的門檻太高了。筆者認為,政府應以此為鑑,考慮把重建的門檻與樓齡掛鈎,例如規定未足三十樓齡的才需要「八成收購」,之後樓齡愈高,門檻便愈降低,這對加快舊樓重建必可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