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製藝術品 長念先人

【本報訊】「遺」字中的「貴」由「艇」盛載,意味世人應對先人遺物珍而重之,但有社工指,很多人談死時態度避忌,不會交代如何處理遺物,親屬亦不懂處理先人留下的東西。有無兒無女的長者曾囑託社工,希望以一袋泥做遺物,去世後將骨灰與泥合葬,「原來佢臨終前急叫朋友從家鄉遼寧將鄉土帶來,希望死時化塵土,亦能歸於鄉土。」

死後留「痕迹」 證明曾活着

聖雅各福群會「後顧無憂」規劃服務註冊社工岑智榮指,不少長者欲死後留下一點「痕迹」,好證明自己曾活於世上,交代遺物猶如延伸血脈,惟不少人仍未開放談死,「有長者死時心願未了,亦有人失去親人先識得內疚同珍惜,但已經補償唔到。」他補充指,除錢及實物外,即使味道或精神皆可成遺物,他曾照顧一名獨居長者,對方情感轉移視他為兒子,打算豪請他食魚翅,但岑認為有違專業而婉拒,該長者臨終前明白岑的出發點及道歉,反成為令岑釋懷的「遺物」。

從事陶瓷工作的丘文彬曾與岑智榮共事長者終老服務,及後修讀藝術課程,期間父親中風過世,他將父親留下衣物壓在白瓷泥以套取衣服紋理,再將兩者放入窰燒,原先的衣物化成一層薄灰,但代表其對父親思念的藝術品卻重生。

岑智榮建議若有親人離世,可保留具紀念價值的物品,另將其他物品捐予有需要人士,並勿輕易燒掉證件。另外,聖雅各福群會正舉辦「遺物寄情」比賽,望推廣遺物能帶來正面影響力的訊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