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開發大嶼山 橋頭經濟有可為

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由於內地落實《旅遊法》,訪港購物團銳減,卻吸引更多個人遊旅客光顧,熱點商場人滿為患,帶來滾滾財富,也帶來不少亂象。零售業界預期隨着購物團及定點購物持續減少,更多內地客將轉往商場消費,購物熱點會更加擠迫,建議開發大嶼山作為零售點,分散人流。

事實上,在大嶼山開發零售點等商業設施是完全可行的。大嶼山既有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博覽館等交通樞紐、大型機構,還有昂坪360纜車、寶蓮寺、天壇大佛等旅遊景點,本來就具人氣;加上二○一六年港珠澳大橋開通,將為大嶼山引入更多的人流。在這裏設立零售點,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來方便來往旅客就近購物消費;二來分散人流,避免逼爆市區,減少中港雙方居民摩擦,紓緩中港矛盾;三來可以創造本地就業,免除東涌居民山長水遠到市區工作之苦,何樂而不為?

利用大嶼山的地理優勢推動經濟發展,並非新鮮建議,早在董建華時代已經提出,隨着港珠澳大橋建設如火如荼,開發大嶼山更顯得刻不容緩。大嶼山發展聯盟曾就大嶼山的中長期發展提出不少建議,其中一個是打造「橋頭經濟」。其實,由於香港經濟轉型,港口貨櫃吞吐量大不如前,而港珠澳大橋卻姍姍來遲,不少人原本擔心建成後會成為得物無所用的大白象,其實事在人為,如果因應內地客來港消費的趨勢,將大嶼山發展為零售消費中心,港珠澳大橋完全可能成為溝通香港與珠三角物流及人流的樞紐。

舉一反三,大嶼山不僅能建成購物點,也可以發展學校、私人醫療機構等,為解決目前令人頭痛的雙非兒童教育問題、奶粉緊張問題、內地人來港求醫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在內地食品安全、商業誠信、服務制度尚未健全之前,內地人來港購物消費現象將長期存在,香港作為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又是自由港,不可搞閉關鎖港那一套,不可能拒客於門外。香港人與其怨天尤人,排內懼內,整天擔心內地客會造成香港陸沉,不如面對現實,尋求解決之道,將危機變成商機。

開發大嶼山,目前可謂天時與地利俱備,只欠人和。社會上對開發大嶼山言人人殊,環保壓力尤大,連發展機場第三條跑道尚且阻力多多,一波三折,何況大規模開發,關鍵就看港府有沒有魄力及決心,凝聚共識,迎難而上。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些年來,香港爭吵多於建議,破壞大於建設,錯失了許多發展機遇,不僅被老對手新加坡逐漸拋離,上海等內地城市亦大有後來居上之勢,香港競爭力正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大嶼山不僅可行而且迫切,如果港府再次與機遇擦肩而過,就是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