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化樽為鈴

豉油為餸菜增添鮮味,啤酒為觀賞球賽助興,但盛載它們的玻璃樽自身意義何在?一群九十後小伙子不甘玻璃樽淪為配角,回收舊樽換上美輪美奐的新裝,成為聲音清脆、顏色通透的玻璃風鈴,並將它們帶到深水埗夜墟,鼓勵市民「以樽換樽」,從而為堆填區「減磅」。「叮、叮、叮……」當風繼續吹,敲響風鈴,但願迎風而來的,不是堆填區的惡臭,而是一陣芬芳。

在工作室的一角,數十個舊樽排隊等待被知專設計學院一年級的學生改造。「嘶…嘶…嘶…」團隊「Glassware Reborn」的成員阿New和阿熙,一同手執玻璃切割器進行「爆樽」,將玻璃樽一開為二,再交給靜文磨平樽口。此時,笑瑛和Apple已在另一邊廂準備就緒,教授約十五個工作坊的同學利用裝飾物一拼一貼,將舊樽搖身一變,成為精緻的玻璃風鈴。玻璃樽終於一嘗當主角的滋味。

「大家有冇留意到,好多酒吧同餐廳每日都會丟數以百計嘅玻璃樽,但身邊都只係得三色回收箱,冇玻璃樽回收箱?」該團隊發言人Elise講解,玻璃屬惰性垃圾,物質難以分解,每年全港有二百五十噸玻璃樽被送往堆填區,為堆填區造成沉重壓力。

紅酒塞改造頸鏈

這群小伙子致力為棄置玻璃樽注入新生命,讓廢物重生。Elise指,玻璃樽本身極具特色,外觀不但晶瑩剔透,敲打時發出的聲音亦清脆動聽,適合製成風鈴。另外,棄置紅酒塞經加工後,亦可變成頸鏈飾物,「用玻璃Upcycling(升級再造) 嘅產品多數都係啲容器,但就少整啲好似風鈴嘅藝術品。」

「持續發展」的環保概念亦是他們所關注的。年初,他們發起「以樽換樽」行動,將升級再造的玻璃樽製品帶到深水埗夜墟,呼籲市民用舊樽與他們交換,至今已換來逾百個舊樽,活動反應熱烈。他們又曾舉辦兩次玻璃風鈴工作坊,擴闊參加者藝術眼界,並藉此帶領參加者反思垃圾的可塑性。小伙子們深信﹕「廢物其實唔係廢物,只係資源錯配!」

記者溫盈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