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基因 可操控睡意

都市人睡無定時,愛做夜貓子,原來與基因有關,三名美國學者研究果蠅的基因,發現牠們腦內有調控作息基因,其中兩種基因編碼「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蛋白」,會因應光源變更令果蠅產生睡意。這調控機制同樣存在於人類,控制睡眠長短多寡,學者相信可透過改變基因調節人體作息時間,如研究成功,輪班工作者及坐長途飛機人士即使睡眠不足,亦會感到精力充沛。三人榮獲本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過往科學家研究果蠅發現其中一個基因,經變異後可把生理時鐘調快、調慢,甚至關閉,但未有說明其運作原理。三名獲頒授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的美國學者,分別為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他們三十年前開始研究果蠅基因,探索操控作息節奏的機制,有關基因共有九至十二個,當中基因編碼「信使核糖核酸」及「蛋白」,兩者水平會受光源影響升跌,晝跌夜升,有關水平在晚間上升時,會使人感到疲倦欲睡,從而影響作息節奏。

新陳代謝時間難改變

三人正研究機制應用,如以藥物調節作息節奏,「軍人動員時,不會因時差影響體能,有效提升射擊準確度」,但隨之而來,藥物或會為身體帶來副作用。同時,即使成功調控作息,也不代表新陳代謝時間會改變,例如肝臟於晚間排毒,胃部在日間較活躍等,故人類太晚睡,仍會影響免疫力、賀爾蒙及新陳代謝等,甚至增加患癌風險。

傑弗理笑言因研究題材較偏門,被別人勸告放棄研究果蠅最少五十次,他強調,任何研究都會為社會帶來裨益,建議政府及資助機構把眼光放得遠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