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東京申奧成功之後

日本東京的申奧宣傳片中,無論種族、膚色、信仰和傷健與否,都能夠參與運動,傳承力量,共創精彩。東京的海岸線寬廣遼闊,但奧運能否使日本的政治胸懷也變得包容?

日本玩釣魚島「國有化」鬧劇轉眼一年。回首這一年,日本發生不少「變化」。首先是中日關係直落一九七二年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低谷,隨之今年上半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降至四年來最低,降幅擴大至百分之十六點七。同時,日本政府債務世界第一。更甚,安倍貶值日圓,日本出現史上最大的貿易赤字。沉重的經濟負擔和惡劣的鄰國關係形成惡性循環,日本未來依然陰霾密布。

幸而,由於對手弱,東京贏得了二○二○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也贏得了機會。東京估計,這將帶來三萬億日圓,約合三百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安倍揚言要把此次機會作為經濟的「起爆劑」。三禪認為,安倍若這般目光短淺,日本實在難有起色。從近日新興市場的資金流失困境不難看出,經濟收入比愛情更加「Easy Come Easy Go」。短暫的奧運需求刺激,難使經濟得以可持續地穩健復甦。

其實,世界是包容的,給予了日本與世界重修舊好的機會。一九四○年,日本因發動侵華戰爭而被迫放棄東京奧運主辦權,八十年後的日本,能否借助奧運,重新審視歷史,修補鄰國關係,贏回尊重呢?日本必須檢討錯誤,選擇理性、和平的道路,這對日本和世界都有好處。贏得舉辦權,是釋放正能量最好的演出機會。但一念之差,或許會使奧運因政治節外生枝,到時輸得更慘。有挑戰就有機會,日本藉奧運重塑正面形象,將比經濟效益來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