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有地只缺思路

特區政府內外有議論要把部分郊野公園改為建屋之用,在無地可用之時,這當然是無可奈何之策。但香港現時真的是無地可用嗎?把郊野公園改作建屋,在行政上屬方便之策,少了許多拆遷賠償的麻煩,基建建設也較容易,這是捨難取易之法。

問題是郊野公園是香港作為宜居城市的一大特色,由於靠近市區,優勝於許多過度都市化的國際大都會。郊野公園的環保作用,也不單在綠化、花草樹木、雀鳥蝴蝶,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市區的小氣候影響,減少熱島效應,改善空氣污染與流通的問題。

香港的生態環境應全盤分析,市區的過度建設,牙籤樓房、屏風樓、峽谷似的街道以及汽車密集使用帶來的廢氣等,都需要更大面積的郊野公園來作生態平衡。國際上最宜居城市地區之一的荷蘭Randstad地區(包含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城市),建設密度不如香港那樣過度,也一直強調保留中心區的郊野作為全區的綠化核心。參照國際經驗,香港實在不應為眼前困難而把長遠優勢的郊野公園削減。

香港可用作建屋的地不少,新界還有許多廢棄農田。本欄亦多番強調,西博寮海峽兩岸的南丫島、長洲、坪洲,大嶼山南岸還可以發展成水上城市;羅湖、上水、落馬洲三角地區更有發展成為香港副都的潛力,而元朗地區也應重新規劃。香港缺乏的是思路不是土地。而即使要發展部分郊野公園,也可採地下空間為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