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馬英九最後任務

馬英九在任內是否實現「習馬會」,昨天三禪說了球在馬英九手上。對於習近平,能見當然是好事,實質性的會晤,推動兩岸關係在政治層面上向前進,當然最好;退一步,禮節性的會晤,只說一些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原則,也可以;甚至,只是說些你好我好的拜年話,也不是壞事。因此,在北京看來,彈性的空間很大。而馬英九實際上不是考慮他所說的身份問題,而是此舉對於二○一六年維持國民黨政權是否有正面推動作用。

馬英九常說要尋求歷史定位,那麼在其任內與習近平會晤,兩岸兩黨領袖會晤,的確是破天荒,可使其歷史留名,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馬英九不被逼到懸崖,不會走這一步,他對民進黨攻擊的承受力非常脆弱。因此,對其在最後幾年兩岸關係大突破,難寄予厚望。

三禪相信,如果馬英九能夠利用手中的權力,對在任期間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成果從法律層面給予鞏固,就相當不錯了。

不久前,台灣行政院發布新聞稿宣布,未來在公文書處理上,將統一使用「日據」用語,並通函中央及地方機關查照轉知所屬遵辦。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衍生簡稱「日治」或「日據」爭論,教育部延續陳水扁時期的政策,允許民間詮釋。事實上,使用「日據」概念,是維護「中華民國」國家主權及民族尊嚴的立場,而「日治」則帶有濃厚的台獨色彩。行政院使用「日據」用語,算是撥亂反正。問題是,陳水扁八年瘋狂「去中國化」,而馬英九兩任至今,去「去中國化」不力。可以想像,一旦政權輪替,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