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建堆填連碰壁 求人不如求諸己

《聖經》說,「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臉,你將右臉也轉過去讓他打。」港府官員也許都是虔誠的「教徒」,否則怎麼會在擴建堆填區議題上屢戰屢敗、連連受辱,直至撞到頭破血流還不懂得回頭呢?

港府計劃擴建將軍澳、屯門及打鼓嶺三個堆填區,因將軍澳居民反對聲音強烈,當局早前臨時變卦,在立法會工務小組闖關時「斬件上市」,暫時擱置將軍澳擴建計劃,企圖「撤一保二」,換取立法會支持擴建屯門及打鼓嶺兩個堆填區。不料如意算盤打不響,反予人欺軟怕硬、厚此薄彼的印象,屯門居民有樣學樣,既是示威,又是絕食,結果在泛民及部分建制派議員聯手之下,日前立法會財委會通過中止辯論,港府撥款申請落空,至此三個擴建堆填區計劃全軍覆沒,這是繼國民教育、東北發展計劃後,港府施政再嘗敗績。

然而,港府顯然沒有從連串失敗中吸取教訓,反而打腫臉充胖子,聲稱立法會中止撥款申請是「好事」,政府有時間繼續同區議會及市民溝通,準備下個立法會會期將三個堆填區擴建撥款申請同步提交審議。當局以為經過一個暑假的緩衝期就可以改變民意,扭轉頹勢,顯然是太天真了,最終恐怕難逃又一次自取其辱。

擴建堆填區連遭滑鐵盧,表面看是「不要建在我的後花園」的自私因素作祟,始作俑者卻是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的港府。事實上,縱觀世界各地經驗,處理垃圾必須多管齊下,包括源頭減廢、分類回收、循環再用、興建焚化爐等,最後一步才是堆填,然而歷屆港府甚麼事都不做,只是一味堆填,自然惹人反感。前朝曾蔭權政府一度冒天下之大不韙,計劃將部分清水灣郊野公園劃入將軍澳堆填區,因得不到立法會支持而失敗,港府在事件中得到的唯一「經驗」就是徵費,繼膠袋徵費之後,又計劃推出玻璃樽徵費、電器徵費、家居垃圾徵費,實質是將減廢的責任推到市民及回收業身上,港府本身毫無承擔。

港府在減廢上除了卸責市民,還有一招叫做「以鄰為壑」,將部分回收廢物運到內地處理。本港的所謂回收業,大部分不是循環再造,而是轉運垃圾,然而,隨着內地民眾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將污染物轉移北上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江門近日發起反核示威就是明證。早前,因為內地拒收本港未經清洗的膠樽,回收業便將膠樽全部偷偷送到堆填區,反映回收業的困境。在商言商,回收業若無利可圖,誰還願意經營呢?高官近日聲稱將研究成立基金資助回收業,惟觀乎港府做事一向議而不決,拖拖拉拉,真正成立基金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業界更擔心港府言而無信,事過境遷就不了了之。

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港府與其勸說市民及議員以大局為重,放行擴建堆填區計劃,不如以身作則,負起環保的最大責任,作出應有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