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鄉車老人滿載溫情

「啪!」車門應聲打開,車廂陳設簡單,不設軟座、沒有冷氣,行車時搖搖晃晃,發出隆隆巨響,走在街道上,分外格格不入;但上落客人絡繹不絕。黃伯駕駛「鄉村車」行走偏僻地區近半世紀,是目前持有「超額載客許可證」的三輛貨車之一,隨着政府不再發牌,鄉村車已瀕淘汰邊緣,惟黃伯仍未言退,因他載的不只是人,更是街坊鄰里間的溫情。

「我廿五歲開始揸(鄉村車),今年七十五啦!最耐係我呢架(車)o架喇。」黃伯每日清晨五時至十一時,駕駛鄉村車往返粉嶺聯和墟及鹿頸,沿沙頭角公路至萬屋邊。鄉村車的外形與貨車無異,但內有乾坤,車身兩旁加裝通風窗口,車廂內兩排長形木椅載客,司機位後有一個小窗,讓乘客付車資。

每程二元五角 山旮旯都去

身形略胖的黃伯總要扭腰收錢,記者好奇他如何得知每位乘客都付了車資,他笑言:「無畀咪由佢囉,有時佢哋無帶錢我都由佢o架。」他坦言,乘車的都是長者,故縱然百物騰貴,他每程車資亦堅持只收二元五角,「三年前收兩蚊,加咗五毫到依家。都係啲阿伯阿婆,可以收幾多?」被問到微薄收入可否足以維持生活?黃伯擺一擺手說:「基本上都搞得掂啦!」

車廂內的乘客更是「熱情」。夏日炎炎,車廂內沒有冷氣,但「蒸籠」內座無虛席,不少長者邊抹汗、邊閒話家常,張婆婆提着一個大竹簍上車,向記者大讚鄉村車,「小巴見你咁多嘢唔畀上o架,呢架車好方便!」旁邊的許婆婆亦參與其中,「無咗(鄉村車)梗係唔好啦!搭小巴要五蚊一程啦,仲要去唔到咁入(偏遠地區)。」

街坊「唔捨得」,黃伯亦然。由滿頭青絲做到一頭白髮,黃伯感慨,高峰期此路線有十七輛車並肩同行,至今只有他孤軍作戰,他指政府對鄉村車諸多限制,如以往無限制行車時間,現在只限走半日,又不容許牌照轉讓,不過,他仍堅持續牌,「有得續牌就續,揸車都係用嚟聯繫感情。」

「唔該晒阿黃!」乘客上下車時一句招呼,黃伯露出滿足的微笑,他說:「(與村民)好熟o架啦,有啲由做女仔嗰時,坐到依家有孫女。」街坊鄰里間的溫情比攝氏三十度的炎夏更熱!

圖:任方、吳啟偉

文:馬鳳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