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每一次政改諮詢,都是根據《基本法》循序漸進的規定「落實雙普選」。然而,每一次政改諮詢都會出現較大的政治風波和激烈的爭拗。這是因為北京、特區政府和香江反對派、爭普選的民意在兩大方面有嚴重分歧:一是實現普選的速度,北京要循序漸進,一步步邁到普選。反對派要一蹴而就,他們恨不得九七回歸時就「雙普選」。二是甚麼樣的普選。北京認為香港只是地方政府,特首是由中央任命的地方行政長官,「普選」必須受到中央控制。反對派認為普選的過程和結果必須是真正的、完整的反映選民的意志,參選人的條件必須是基於同一個客觀標準,必須公平。
上述嚴重分歧,在每一次政改諮詢中反覆較量。以政治力量而言,中央、特區政府佔優勢,然而,因為政改法案要經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而反對派議員若不合作,他們就有力量阻止法案。反對派議員絕大多數是地區直選產生,有民意基礎和授權,他們的反對和社會上的反對是同聲同氣的,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政治氣場」,「力量倍增」。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反對派愈來愈會「強化氣場」,把群眾運動和立法會較量結合起來,增添力量。○五年那次,反對派用「綑綁」戰術凝聚「氣場」,發動大遊行,以「時間表、路線圖」逼中央讓步。一○年那次,反對派推出了極具煽動性的「五區公投」。今次則是「佔領中環」。
當年,朝廷、特區政府、建制派以「掛免戰」牌應對「公投」,不參選、盡量對其「冷處理」,公投成了獨角戲,破壞性有限。今次「佔領中環」,朝廷、建制派掛不掛免戰牌,反對派都能「獨自」搞起來,是的,掛免戰牌固然無用,針鋒相對搞鬥爭更危險,會火上加油,北京今次兩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