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減廢十年計 說時容易做時難

千呼萬喚之下,港府終於公布環保藍圖,計劃源頭減廢、擴大堆填區、興建焚化爐三管齊下,十年內減少四成固體廢物。目標不可謂不宏偉,方案不可謂不周到,說得出能否做得到,卻是一個大問號。

香港人均每日產生固體廢物堪稱世界之最,與國際大都會的地位極不相稱,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其實不是市民環保意識差,而是歷屆港府搞環保只知空喊口號,紙上談兵,尤其回收設施有限,以致源頭減廢成效不彰。根據環境局資源循環藍圖,打算由源頭減廢入手,通過按量收費及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將人均固體廢物生產量從目前的一點二七公斤,減至十年後的零點八公斤,減幅百分之四十。接下來再推廣廚餘、膠樽回收等社區環保站運動,最後是興建焚化爐及擴大堆填區。

港府環保大計姍姍來遲,但遲到好過不到,有藍圖好過無藍圖,如果能將方案落到實處,本港環境應有可觀改善。事實上,台灣、南韓等先進地區的減廢工作成效突出,就是做好了源頭減廢,而源頭減廢的第一步是廢物分類回收,變廢為寶,循環再用。另一方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廢物,不論減廢效率如何,廢物的總量仍然是會上升的,鑑於本港現有垃圾堆填區容量有限,最快二○一八年就達到飽和,如果不想整個香港變成垃圾堆,惟有擴大堆填區,同時興建焚化爐。

不可否認,堆填區及焚化爐都是厭惡性設施,都會遭到周邊市民的反對,惟兩害相權取其輕,興建焚化爐似乎較可取。香港人多地少,環境侷促,堆填區不可能無限擴大,事實上,港府剛建議擴大堆填區,深受其害的將軍澳居民已即時上街抗議,阻力之大不言而喻。相比之下,焚化爐在減廢方面效果明顯,只要選址遠離市區,並加以美化,對環境的影響可降到最低。何況焚化爐並非一燒了之,而是可以變廢為寶,變熱為能,用於發電等,長遠而言,香港興建焚化爐減廢似乎無可避免。

問題是有環保藍圖是一回事,能不能付之實施是另一回事。歷屆政府都說重視環保,高官去外地考察取經不知多少次,旅費是花了不少,經驗卻未推廣,實事未做出一件,就連垃圾分類的最基本工夫都做不好,如果說有「政績」,就是姿勢大於實際的膠袋徵費計劃。現屆政府揚言撥亂反正,卻遵循前朝的減廢思路,迷信金錢萬能,垃圾徵費、膠樽徵費、擴大膠袋徵費,將來可能樣樣都徵費,市民不介意為環保付出代價,港府又有何承擔呢?難道除了收錢,港府甚麼都不會做嗎?

環保大計雖宏偉,最怕說到做不到。歷屆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減廢一事無成,無能高官堪稱最大的「固體廢物」。人們不能不擔心,弱勢政府的十年環保藍圖,又是一場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