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政府是大輸家

碼頭工潮歷時四十日,工運結合社運,聲勢一時無兩,政府應對失策,自始至終陷於被動,是今次工潮的大輸家,被工會謔稱為「傳聲筒」。

此外,雖然工潮最後總算落幕,但來年極有可能風雲再起,政府宜吸取深刻教訓,加強預警機制,避免再一次「失足」。

碼頭工潮其來有自,三大集團工會過去一年動作甚多,分別與HIT及各外判商暗中談判與角力,圈內人盡皆知,只有政府獨醉。政府以為和黃集團財雄勢大,公關人才多,應對工潮經驗豐富,何需掛心,明顯低估了工會的意圖及政局的微妙與複雜。

工潮冒起初階,政府採觀望之態,只派出勞工處低級官員到場了解,未有以高級富經驗的首席談判專家介入,授人以柄,被工會抨擊,完全沒有危機感及有偏袒資方之嫌,可以說得上是啞子食黃連。

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失蹤」了多日才露面,神情尷尬,雖然強調在幕後斡旋,多次與資方高層溝通,期望能積極回應勞方訴求,釋出善意,卻無法令公眾相信,就連特首梁振英亦被批評,未有主動發揮影響力,在政商界上層引起竊竊私語。

今次工潮,飛沙走石,刮起暴風,工會與資方大財團硬碰,政府變成配角一名,戲份不多。五輪談判,單是邀約勞資雙方,也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到最後資方拋出「一口價」方案,政府變成速遞員,幸運的是不辱使命,倘若工潮再生變數,政府顏面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