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無法大團圓

碼頭工人罷工未有結果,其中一間外判商首先結業,工人被遣散,有此一着,已注定工潮無法大團圓結局。問題只是各有關方面是輸多還是輸少。本欄過去沒有評論過碼頭的工潮,因為內情頗為複雜,工人爭取自己的收入權益,我們是同情的,所以最好還是由勞資雙方自己談判,做到互諒互讓就是最佳結局,但明顯現時這個最佳結局已無法實現。

勞資雙方的角力,只是從微觀角度去看問題,若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實在有需要理解整個碼頭行業的處境,就算不用「夕陽行業」來形容,香港碼頭貨運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由高峰滑落,未來的發展,只是下滑速度和支持點在哪裏的問題。

從大形勢來看,香港碼頭面對重重挑戰,首先是廣東進行產業轉移,向先進服務業進軍,製造業不斷向周邊內陸轉移;碼頭不是獨立生存的行業,而是要依附於製造業,當製造生產基地距離香港愈來愈遠,香港碼頭的地理優勢就愈來愈小,再加上大陸的碼頭港口崛起,內陸的出口商可以有眾多的選擇,香港的地理優勢被削弱之餘,還得面對眾多對手,可謂兩頭夾擊,而歐美市場進口疲弱,中國自己也拓展內需,這對碼頭業務就更是沉重打擊。

當然,香港的各方面優勢仍然存在,碼頭業務不會失去,但無法和以前最光輝的歲月相比,壓縮成本和提升競爭力,可以減慢下滑的速度和尋找較高的支持點。不過,這種客觀情況,最容易產生勞資糾紛,過去英國也有非常類似的經驗,外判商倒閉,不過是敲響第一下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