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勞工權益需要保障

經過三周的談判,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HIT)旗下的外判公司和其工人的勞資糾紛仍未有改善,而且工人亦將行動升級,將罷工的大本營由貨櫃碼頭轉至中環政府總部示威,同時圍堵長江中心,希望HIT的大股東介入斡旋。工人將罷工行動升級,能否迫使外判公司接受工人的要求,大家不妨耐心等待,靜觀其變。

設委員會 浪費公帑

本周二傍晚,筆者與朋友前往葵涌六號貨櫃碼頭視察現場情況。逗留期間,筆者與一位罷工工人討論勞方發起罷工的原因。經過工人解釋,筆者才真正明白工人的苦況。原來這次碼頭工潮的罪魁禍首是外判商給予工人的工資過低,加上工人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小時。如此刻薄的酬勞,實在令人氣憤。

罷工事件發展至今,已暴露基層勞工的議價能力頗低,無奈香港缺乏集體談判權,工人只能倚靠工會為自己發聲。筆者相信經此碼頭工潮,基層勞工對提升集體談判權的訴求一定會大升。至於成功與否,則視乎梁振英政府能否說服商界,一旦成功,這肯定是特首一大德政。

最近政府成立標準工時委員會,政府委任梁智鴻出任主席,任期三年。委員會共有二十三名成員,包括十二名現任勞工顧問委員會委員;其餘十一人,兩人分別來自商界及勞工界;三人來自學界;三人屬於社會人士和三名政府官員。但在成立這委員會後,即時引起勞工界代表批評,他們大多認為委員會任期過長,未能為標準工時立法作出承諾,而且政府早已完成標準工時的研究結果,現在成立委員會只是「拖時間」,政府根本不想得罪商界。

筆者不希望用陰謀論來評論政府成立標準工時委員會的真正動機。然而,從部分委員的背景和任期來看,此委員會的存在價值成疑。首先,梁智鴻出身醫學界,對處理勞工議題毫無經驗,所以絕對不是出任委員會主席的適當人選。另外,被委任為標準工時委員會委員的其中兩位學者並非勞工經濟學專家,要兩位學者提供意見,似乎是強人所難。最後,利用三年時間來研究一個已有結果的社會議題,無疑是浪費公帑,政府此舉叫人難以信服!

標準工時 忌一刀切

是次工潮帶來的最好結果是引起社會關注到部分工種出現工時過長的問題。試想像,碼頭外判工人每天工作長達十多小時,而且本身工作內容(例如機手)要求高度集中力,如果工人要在如此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工人所面對的壓力實在不小。同時,工人的待遇及薪金亦不合理。請各位撫心自問,工人得到合理的待遇嗎?除了碼頭工人,本港還有不少工種都需要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長時間工作不但減低工人的生活質素,同時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政府實在應正視這問題,解決基層面對的困境。

為標準工時立法並無不妥,至少能提升部分工人的生活質素。根據官方資料,本港工人的平均工作時間大約四十八至四十九小時。但讀者要留意,這只是平均數,即有不少工人的工作時間高於此數。標準工時正正可以保障工人。當然,商界定會爭辯管理層也需長時間工作,所以不能以「一刀切」的方法決定法定標準工時。但筆者會問,管理層的工資和福利如此豐厚,工作時間相對普通工人長,絕對是合情合理。

不少工種的工時長和工資低是眾所周知,如果這現象持續,工人只會愈來愈不滿意政府,以致民怨沸騰,屆時,政府將要面對更大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