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學校直資化要顧及貧苦學生

最近有一間著名的英文小學打算轉為直資小學,若果成事的話,該校的學費便需要每月三千多元,相對現時免費小學的收費,自然是對家長的一個大負擔。儘管該小學的管理人員說明會有獎助學金的提供,以確保清貧學生不會因負擔不起學費而無法就讀,但坊間的評論多傾向負面,有的甚至用上「斂財」和以生意營運來形容該校的決定,不少意見更將這個決定和教育的有教無類精神扯上關係,彷彿學校轉為直資就是不對,是學校急功近利的表現。其實這些說法只是將問題歸咎於學校,將問題過分簡單化,真正的原因在教育體制的不足,以致學校要轉直資來尋求突破,當然後果也由一眾學生和家長來承受。

收生自主凸顯優勢

現時香港的學生可以享有免費的中、小學教育,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德政,是令香港長遠競爭力提升的人力資源投資,可是教育的範圍太廣泛了,要照顧不同程度的孩子的進度並不容易,但在資源有限下,香港的中、小學只能以一個特定的模式營運,在政府公帑的運用上,更是要講求公平,所以便產生一種現象,就是以倒模式的制度來實行中、小學教育。

政府不是不明白問題所在,所以在十多年前便實行直資制度,好處是直資學校可以有政府資助之餘,又可以向家長收取學費,而學校在課程上更有彈性;當然,直資學校要面對收生上的壓力,假如直資學校收生不足,便會有倒閉的風險,所以剛開始時直資學校並不太多。可是,正正就是直資學校可以較自由這一點,令到一些學校可以得到好處,尤其是在收生上的自主性,更是直資學校的優勢。

在這裏,我們要留意的是,一般而言香港學生都以考進大學為目標,而學校的表現更是由學生考進大學的百分比、公開試的成績為考核準則,所以一般學校都很着緊收生,因為只要收生做得好,將他們稍為琢磨一下便可以在公開試中大放異彩,從前的傳統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和它們的校友網絡和收生成績絕對有關。

因直資變得貴族化

在沒有直資學校的年代,一眾學校只以傳統名校和地區名校來劃分,倒也相安無事,苦的只是學生要以成績組別來區分,有很大的標籤效應。直資學校的出現將本來的均衡點打亂,因為在直資的競爭下,一些多樣化的學校可以冒出頭來,已在大學入學過程中有了表現,對傳統名校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為傳統名校已不能保證收生水準。而且在政府的派位制度下,傳統名校收生上已缺乏自主,所以對傳統名校來說,要保持其「藍血」的地位,便只有走向直資之路。這個過程本來並不顯著,但隨着愈來愈多學校走上直資之路,其他學校便不得不從,當這個臨界點到達時,直資學校反過來會變成主流。到那時,由政府津貼的學校便會成了次選,另一種的分流便形成了,現時人們所說的教育因直資而變得貴族化,由這個角度看不是沒有道理。

可是,我們也要明白過分強調平等化的教育,是將教育變回平庸化的代名詞,也不是一種好的做法。以直資的模式來辦教育,在理念上沒有問題,因為是以打開學校的運作彈性來追求卓越,在實行上更是見到了成效,真正要處理的並不是改變競爭這個做法,而是要讓同學可以負擔學費,在這裏,一個公開的獎助學金制度是必需的,因為我們不是鼓勵教育平庸,而是要讓有能力的學生,不因家庭背景而失去優質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