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學校貴族化 教育不公埋禍根

傳統名校轉直資之風愈刮愈烈,繼聖保祿中學之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亦計劃加入直資行列。傳統名校紛紛貴族化,等於向清貧子弟關上大門,既製造教育不公平,亦埋下貧富懸殊及跨代貧窮的禍根。

有逾百年歷史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附屬小學,擬在二○一五年度轉直資。校方初擬首年學費為三萬六千元至四萬二千元,與大學學費相若,盡顯「貴族」本色。不少家長批評學校擬定學費高昂,擔心連中產家庭都讀不起,遑論清貧子弟。雖然直資學校必須預留一定學額予家境清貧學生並提供助學金,但有關規定根本形同虛設,一旦學校貴族化,基層學生只能望門興嘆。

直資學校由辦學模式「多元化」變成收生「貴族化」,可說是當局一手造成。「既是津校又是私校」的特殊身份,給予直資學校很大的競爭優勢,充裕的財政資源,讓學校能夠提升教學素質,增加吸引力,比如可以聘請更多老師推行小班教學,聘請更多外教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直資學校在教學方針、課程設計及班級編制方式享有高度自主權,更重要的是,根據現行學位分配機制,直資學校可自行制訂收生標準,在全港收生,收生標準從來都是黑箱作業。大致上,擁有體藝專長的學生擁有競爭優勢,能參與更多課外活動而擁有體藝專長的學生,大都來自中上家庭。

愈來愈多名校加入直資行列,與「有教無類」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馳。表面上,本港有十二年免費教育,將來還會延長至十五年,沒有人因貧窮而讀不起書,事實卻是「優教有類」,富家子女擁有更多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過去窮人靠個人努力考入名校,靠知識改變命運,這條向上流動的路徑已愈走愈窄。

當局允許直資名校收取昂貴學費,學校似做生意多過辦教育,不僅製造教育不公平,而且經常發生管理混亂、帳目不清、黑箱作業的醜聞。事實上,除了直資制度,還有學位世襲制度等,將貧窮子女拒諸門外,香港人自出生那一天起,就被劃分為三六九等,貧家子弟與權貴子弟並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開始就輸了。早前有調查發現,窮學生較難跨入大學門檻,「貧窮線下家庭、住公屋及新移民」等青年,升大學機會不及「富有家庭、住私樓及本地生」的三分之一。考不上大學的清貧子弟前路茫茫,入讀收費高昂的副學士課程,前路更加艱辛,隨時欠下巨債,只換來一張認受性不高的貶值文憑,畢業後難找工作,卻要面對還債及生活壓力。

從母語教學到語言微調,從直資學校到學位世襲,特區政府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實質就是嫌貧愛富,打造「貴族教育一條龍」,為富人錦上添花,而不是對窮人雪中送炭。由幼稚園開始,到小學、中學、大學,貧窮子弟一直備受歧視,香港貧富懸殊、跨代貧窮現象愈演愈烈,何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