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陷阱不勝數 監管似有亦似無

魔鬼就藏在細節中,這是許多人對保險公司保單條款的印象。人們生活中離不開保險,但保險陷阱及騙局無處不在,令人防不勝防。當局去年共收到四百七十九宗針對保險理賠的投訴,較上一年上升一成八,主要涉及醫療及旅遊保險。事實再次證明,當局對保險業的監管機制形同虛設,才是導致爭拗不絕的主要原因。

保險索償投訴局去年接到的投訴五花八門,有不少涉及對保單條款的詮釋分歧。其中一宗個案,事主旅行時被騙去銀包,向保險公司索償,但保險公司認為事件屬欺詐,而保險條款說明只保搶劫,拒絕賠償。最近發生的埃及樂蜀熱氣球墜毀慘劇亦引起保險糾紛,九名死者全部買了旅遊保險,其中三名死者家屬得不到賠償,原因是保險條款不包括熱氣球這一類「空中活動」。

醫療保險是爭拗和投訴最多的重災區。一位長者買人壽保險三年後因膀胱癌去世,保險公司指投保人在購買保險前六個月已經有尿頻、尿急等徵狀且無披露,拒不賠償。眾所周知,尿頻、尿急是老年人的常見毛病,不是嚴重病情,無必要披露,保險公司根本是強辭奪理。還有比這更荒謬的,投保人接受切除聲帶瘜肉手術,保險公司竟以瘜肉屬良性腫瘤為由,迴避賠償責任。

欲拒賠償,何患無辭。各類保險投訴個案的性質雖然不盡相同,共同點則是保險公司慣於咬文嚼字,玩弄文字遊戲。事實上,保險公司推出的產品都有附帶條款,字眼細小又語意難明,暗藏陷阱,保險從業員往往沒有對其中的風險作出詳細說明,不少投保人出於「買個心安」或者「幫襯熟人」的心理,糊裏糊塗地簽字投保,等到索賠時,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追究無從。有人形象地說,投保前是大爺,投保後是兒子,理賠時是孫子,反映了無數投保人的無奈,也反映了當局對保險業監管不足的現實。

誠然,虧本生意無人做,保險公司首先考慮的是保障自身利益,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作為監管者,當局有責任堵塞漏洞,迫使保險公司增加透明度,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問題在於,港府施政一味傾向大財團利益,為了發展金融業,坐視大財團為所欲為,消費者備受欺凌,任人宰割。雖然理論上投保人可以投訴,當局可協助索賠,事實上只有百分之五的投訴索償得直,象徵大於實際。

見過鬼怕黑。本地保險公司形象不佳,索賠投訴有增無減,除了反映港府監管失職,更令人擔心當局為推卸公共醫療責任而即將推出的醫療保險計劃,將成為打劫市民的又一場騙局。雖然港府將醫療保險重新包裝,美其名曰「自願醫保」,彷彿市民有買與不買的自由,其實這和當局推行強積金騙局根本沒有甚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