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政治解碼:獨立王國 鬥爭高潮

香港電台從來不是純粹的公營廣播機構,而是典型的政治角力工具,這一點從近日的「批鬥鄧忍光」事件看得一清二楚。

其實,鄧忍光被圍剿是遲早之事,從他第一日踏着黑地氈步入港台一刻就預見了。沒想到的是時間如此巧合,遲不遲,早不早,就在政改大戰開打之際爆發了,這個時間性的匯合,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要找答案,不妨看看港台的歷史。眾所周知,回歸前,港台一直是英國人執行統治的輿論喉舌,直到臨近回歸,港英才突然將港台「半獨立化」,目的要港台九七後成為反中棋子,不僅架構上脫離特區政府,更在政治上反制特區政府。

為了配合這套戰略,英國人做了兩點工夫。第一,簽訂「架構協議」,賦予港台「編輯自主」的免死金牌,讓廣播處處長成了真正的「無冕皇帝」,自成一國,畫地為王。第二,大量培植嫡系親兵,令港台變成針插不進水潑不入的獨立王國,其中張敏儀做廣播處處長一做就十幾年,而由她培植的人許多其後繼續佔據港台要津,包括了今日一些帶頭倒鄧的人。

所以,港台由始至終都是政治鬥爭工具,從回歸初被炮轟陰陽怪氣,到早年的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其實也是這場無硝煙戰爭的延續,而隨着特首普選世紀大戰降臨,鬥爭終於攀上高潮。

政改大戰,反對派與北京對陣,輿論利器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尤其「佔領中環」生死對決,成敗與否在於文宣定性、輿論鼓動,在這形勢下,港台就不得不踢走鄧忍光,不得不擴大「編輯自主」了。有人說,要佔領中環,就先要佔領港台,可謂一矢中的。從這個角度,港台鬥爭姑且可視為政改大戰的一場外圍戰役。

回想起來,英國爵士煲呔曾當年在公共廣播服務檢討放水,讓港台逃過殺台之刑,或許是報效恩主的無間道傑作也。

王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