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聖明之君也要常被提醒

唐太宗成為一代明君之主要原因,在於他能容人、用人、能聽取尖銳批評,是一個極有氣度和智慧的君王。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毛皇帝,連自喻掌握了人類最科學的理論武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毛澤東在治黨治國時也要肯定唐太宗的大度和睿智,要求中共幹部向唐太宗學習,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要讓人講真話,敢於批評自己,要搞群言黨,不要搞一言黨。中共第五代的習近平上台不久,也對中共各級領導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這些,在人治社會乃是君王和掌權者的個人美德和修為問題,乃治國治民之術。而在現在文明社會,這是一個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問題,領導人官再大,再有權,也不能以言治罪,也不能把批評者當成有罪之人來查辦,如果是下屬,最多是厭惡之,在工作上找他的麻煩、降職、撤職等等。不過,對下屬和官場中人,這些已夠恐怖了。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官場政壇和「寫字樓」還是充滿了阿諛逢迎、狂熱擦鞋之風。因為誰都知道,從人性出發,從中國人最講面子出發,沒幾個人是能聽批評意見的,沒幾個人是不想被人歌頌的。

其實就是唐太宗也不是總能虛懷納諫、聽逆耳之言的。他也需要有人不斷提醒勸告。一次魏徵講了一些他不愛聽的話,太宗火滾。退朝回宮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非殺了這個鄉巴佬不可,皇后聽罷穿上朝服向他道賀:「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盡直言,妾焉敢不賀?」唐太宗聽罷轉怒為喜。

一次皇甫德上書,言辭尖刻,太宗又動怒,魏徵說,自古上書,率為激切。不激切,則不能動人主之心……惟在陛下裁察。若今苛責之,日後誰還敢言?太宗納之,不懲反獎,賜皇甫德絹二十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