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老師」捐贈告急

人死如燈滅,但留下的軀殼仍可有貢獻。本地醫科學生需透過志願者的遺體,學習基本解剖及人體知識,亦是教導他們生命第一課的「大體老師」。香港大學醫學院每年需要至少二十位「大體老師」,但捐贈數字長年偏低,有解剖學教授指目前登記捐贈者只得七百人,反觀台灣的捐贈比率是香港的十倍,擔心再過十年,醫科生只可靠電腦圖像學習,影響醫療質素,希望市民放下傳統包袱,支持遺體捐贈。

港大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指,來自醫科、護理、牙科、藥理甚至中醫的學生,均可透過接觸真實遺體而認識解剖學,並學懂尊重生命,每具用於教學的遺體均被尊稱為「大體老師」。以港大為例,每年需要至少二十具遺體,今年適逢「雙班年」,所需遺體更倍增至四十具。港大早在一九七○年開展「遺體捐贈計劃」,惟首三十年每年只得一具捐贈遺體,近十年雖有好轉,但每年最多只是三至六具。

大學過往主要透過政府轉贈無人認領遺體,估計佔整體供應三分之二,但近年已逐漸減少。陳立基指,現時每十位學生共用一具遺體,仍可保持教學質素,但擔心再過十年已無法維持,「有啲地區五十人共用一具遺體,根本學唔到嘢。」遺體短缺亦窒礙醫學研究,例如一些嶄新手術需先在遺體試驗。本身是骨科醫生的陳,便有一項微創膝關節手術研究因缺乏實驗用遺體而擱置兩年。

存放一年可用於教學

現於港大登記捐贈遺體的市民約有七百人,佔整體人口僅百分之零點零一,反觀同屬華人社會的台灣則較成功,單計慈濟大學的「無語良師計劃」已逾二萬人登記,人口捐贈比率是香港十倍。

陳立基指有意捐贈者可填妥表格,最重要是先向家人清楚交代意願。捐贈者逝世後,大學會待家屬完成所有告別儀式才接收遺體及進行防腐,一般存放一年後便開始「教學」,「任教」一年後便會火化,家人可領回骨灰。除曾患愛滋病等傳染病外,曾患頑疾、接受手術或死後捐出器官者均可捐贈遺體。港大更將每年三月三日定為「遺體捐贈日」,市民如欲了解更多資料,可致電2819 9220或瀏覽www.med.hku.hk/bdp/。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