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幸福島

台灣的社會對立,朝野惡鬥,人民心中的怨氣有爆發的迹象。不久前台灣企業界舉辦了「幸福企業論壇」,其中最受注視的是來自不丹的前總理傳授幸福之路。

在喜馬拉雅山下的不丹雖不是國富民強,但不丹民眾的幸福指數一直高於許多經濟強國,世俗總以財富來衡量人生是否幸福,而不丹的人均所得只有七百美元,是甚麼力量讓不丹人民過得如此自在?

不丹總理兩年前在聯合國發表演說,指出追求財富是「危險和愚蠢」的行為,全球金融危機提醒人們,現實的財富是虛幻的,在一瞬間即可消失無蹤。人們無法想像,即使中國和印度立志要在消費上與美國相比,但如果每一位地球公民都同樣的貪婪,世界會變得怎樣?

不丹在一九八○年就提出將「國民幸福指數」列為國家追求的目標,在經濟上謀求成長外,必須同時追求物質上、精神上和情感上多層面的最大幸福,還不到十年光景,不丹的國民幸福感已經傲視全球,叫人欣羨!

幸福是一種滿足狀態,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一種內發的,透過內省,知道甚麼是足夠。政府追求經濟成長並不能確保社會和諧,更不能給人民帶來真正的幸福,應擺脫經濟成長的迷思,在經濟成長與國民幸福之間找到平衡點,可將台灣打造成「幸福島」。

台灣民眾一向擁有知足、慈悲和關懷的特質,卻因為經濟發展而淡化,企業在有限的資源中你爭我奪以利益為目標,此外政黨的長日死鬥,老百姓望着節節升高的物價和日益縮水的薪津,無論如何也快樂不起來。當人民都幸福快樂,政府也就無所煩擾;今日的香港也應追求快樂,不要陷於政治紛爭的漩渦,香港每日一幕的政治鬧劇增添了煩擾,怎一個煩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