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其利先見害 紅加東減添煩亂

針對三條過海隧道車流失衡問題,港府花了大量時間及金錢進行研究,終於還是離不開紅隧加價、東隧減價的所謂「紅加東減」方案,可見當局已經黔驢技窮。其實,這些方案問題多多,爭議極大,倘若當局一意孤行,隨時弄巧反拙。

港府拋出三個改善海隧交通流量的方案,一律是「紅加東減」,私家車過紅隧,收費由目前的二十元上調至二十五至三十元,而東隧則由目前的二十五元下調至二十元,差額由政府補貼。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聲稱,新安排可以鼓勵駕駛人士多用東隧,紓緩紅隧擠塞,最快可望明年下半年試行。但實際效果是否如此,不能不令人懷疑。

三個方案大同小異,皆以紅加東減為大前提,雖然當局口口聲聲「沒有預設立場」,但市民根本沒有選擇。正如有人一語中的指出,港府又不是沒錢,為甚麼「東減」一定要以「紅加」為代價?這對紅隧使用者公平嗎?為甚麼當局這麼多年來一直不願回購東、西二隧,與紅隧一起廉價甚至免費開放?

事實上,不論最後選取哪個方案,都會加重紅隧使用者的負擔,而東隧不但可以享受公帑補貼,整體收入更可以因車流量增加而水漲船高,可謂雙重得益。有人質疑新方案是官商勾結,並非沒有道理。

其實,三條過海隧道車流失衡並非始於今日,港府多年來對問題視而不見、見而不理,偏要等到東隧專營權只剩下三年的時候才拋出紅加東減方案,美其名為平衡車流量,紓緩紅隧擠塞,客觀效果卻是向東隧送大禮,這不是咄咄怪事嗎?

紅加東減的結果是肥了東隧,卻未必可以平衡車流。有人算過一條數,假設駕駛人士前往港島中,繞道東隧的路程大約多四公里,單是燃油開支便不只東隧減收的五元,再考慮到時間成本,仍是選用紅隧較划算。當局聲稱紅加東減可以減少紅隧三至四成車流,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眾所周知,紅隧擠塞並非單單因為東隧收費偏高,亦在於道路接駁系統及駕駛者習慣,而西隧收費昂貴亦不無關係。當局辯稱,雖然西隧仍有剩餘行車量,但由於連接西隧的道路已經飽和,所以三個方案都沒有觸及西隧。其實,隨着中環灣仔繞道將於二○一七年落成,港島中至西部的交通將會顯著改善,只要港府想辦法降低西隧收費,即可大大紓緩紅隧的壓力。

總而言之,平衡海隧車流辦法多多,並非只有紅加東減一途。港府坐擁大量財政儲備,早就應該回購東、西隧,一勞永逸解決問題,可惜當局敷衍塞責,拖拖拉拉,錯過了數年前經濟低迷期間回購隧道的時機,如今才慷納稅人之慨推行所謂紅加東減方案,根本是添煩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