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貨活動禁不絕 豈只奶粉難解決

水貨活動屢禁不止,奶粉荒問題持續發酵,鬧得人心惶惶,市民怨聲載道。在事先張揚之下,港府昨日終於落實多項應對措施,主要循限制奶粉出口及打擊水貨活動着手,是否可以收到預期效果,只能拭目以待。

今次推出的措施主要有八招,包括修訂《進出口條例》,成年人每日限帶兩罐奶粉出境;開設二十四小時電話熱線,協助本地家長向供應商訂購奶粉;制訂監察名單,拒絕懷疑水貨客入境;收緊港鐵東鐵線的行李重量限制;加強深港海關合作打擊水貨客行動,重點監控運奶粉行為等。

奶粉荒源於水貨活動,當局多管齊下,在優先保障本港市民需要的同時,加強打擊水貨客,方向是沒有錯的,怕只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走水貨有利可圖,不管當局推出多少措施也無法杜絕。正如當局之前多次推出打擊水貨措施,結果水貨活動反而愈演愈烈,由上水蔓延至其他地區,弄巧成拙。有人擔心,港府限制攜帶奶粉出境,水貨客很可能採取「密食當三番」的策略,只要數量不超規定,深港海關都無可奈何,反而可能加劇口岸擠塞。無可否認,這種擔心並非杞人憂天。

有零售業人士則質疑,當局在未諮詢、未充分了解情況之下貿然修例限制奶粉出境,不啻自毀自由市場根基,為政府介入市場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有商界立法會議員亦不贊成將奶粉列為儲備商品及管制出口,認為此舉反映當局處理奶粉問題方寸大亂,市民恐慌,政府更恐慌。

事急從權,面對愈演愈烈的搶購奶粉潮,當局採取非常措施,正如部分國家和地區限購奶粉一樣,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香港畢竟是自由市場,以行政措施介入商業活動必須適可而止,如果矯枉過正,極可能得不償失。其實,本港奶粉供應整體上並沒有太大問題,所謂奶粉荒,相當一部分原因是人為造成的,加上網上炒作,才會鬧得人心惶惶,當局的主要責任是確保本港市民需要,沒有必要採取過火的措施,更不能病急亂投醫。

說到底,有需求就有市場,內地人之所以爭相來港掃奶粉,主要原因是國產奶粉頻頻出事,令人信心盡失,也就是說,內地產品質量及安全問題一日無法解決,消費者信心一日無法恢復,水貨問題便永遠無法解決。試想想,如果水貨客今天搶購奶粉,明天搶購醬油,後天搶購藥物,港府豈不是樣樣都要管制?

有利就有弊,個人遊帶來龐大商機的同時,也衍生了不少問題,令中港矛盾不斷惡化。須知香港只是彈丸之地,根本承受不起內地十三億人的需求,如果當局不盡快檢討入境尤其是一簽多行政策,水貨問題便會繼續困擾香港,即使今天解決了奶粉荒,明天還會出現這樣荒那樣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