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中日仍未見真章

二○一二年十二月,日本「秉承」自小泉純一郎下台後「一年一相」的「傳統」,選出強硬右翼的鷹派安倍晉三為新首相。自此中日關係泛起波瀾。安倍所率領的自民黨右翼色彩鮮明,其主張自衞隊改稱「國防軍」,建議修改日本憲法讓自衞隊除國家保安外有更多自由;亦提倡「愛國主義教育」,由石原慎太郎領導的極右派新黨日本維新會亦於眾議院選舉獲得五十四席,反映日本朝野多右傾。

強硬背後 爭奪資源

民主黨失勢被指與美國挑起釣魚島糾紛及核危機處理不力有關,但日本政壇會否單純因為被美國挑撥,便於短時間內變得右傾?筆者認為未必。日本政壇急速右翼化實是為勢所趨,箇中緣由仍不過是為爭奪區內「資源」而戰。日本天然資源短缺乃眾所周知,無論石油、鋼鐵、稀土資源皆需進口。而日本自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銳意減少對石油能源的依賴,轉以天然氣及核能作主軸。核災前,日本乃世界第三大核能發電國,其時核能佔該國三成發電量。可是核災區至今仍未完成重建,日人反核能情緒愈發強烈。假設日本人接受缺乏資源的事實,理性地選擇繼續發展核能,但有誰敢保證以後再無核災?而釣魚島的所在正是此得天獨厚之地,得土一寸海界得伸延幾百公里,底下含有的天然資源不計其數;日本突然對釣魚島採取強硬態度背後有着國家興衰的戰略考慮。

近年日本經濟疲弱,也驅使上任首相野田佳彥和新首相安倍晉三採取高姿態處理釣魚島糾紛,因為這會將日本市民不滿政府處理國內經濟表現的情緒轉移到主權衝突問題。早前日本時事通訊社的民意調查結果已是一個好例子。調查中有百分之五十六點七的受訪日本市民表示支持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顯示日本政府已成功地將中國在釣魚島主權衝突上的一連串動作變為爭取市民支持政府的本錢。

兩敗俱傷 漁人得利

「民心」固是另類「資源」,日本謀臣亦深知中國對釣魚島有着極深的情意結。早前中國一輪反日示威最終演化成令世界訕笑的內耗,權衡輕重後日本深明中國其實不敢也不值得在釣魚島上大做文章,畢竟中共新領導班子也怕民情受到太大刺激,演化成另一波內亂,所以最終亦必然與日本妥協。再者安倍大可利用釣魚島事件來試出各國對其態度,他上任後即馬不停蹄到東盟各國訪問,透過加強與東盟之關係孤立中國的意圖可謂明顯不過。但觀乎受訪國家的態度,如意算盤似乎未能打響。東協這個以「利」字當頭的聯盟,有不少「楊柳派」作壁上觀,畢竟被美國及日本利用以牽制中國,只會令區內局勢緊張,無助推動各國經濟發展。但日本獲得美國高調宣稱同意日本對釣魚島有管治權,這場外交資源爭奪戰日本算是有小成了。

那這場戲最終會如何演下去?釣魚島會開戰麼?大眾普遍認為中日現階段不會開戰,筆者也持相同觀點。從國內及本港新聞會看到日本擺出強硬姿態,一副好戰的樣子,那只是看到事實的局部。看看日本的新聞,讀者會發現主流的論調會變成「中國屢犯日本國境,吾等只能防守以談判解決問題」這類「和平」語調,戰意其實比中國國民還低,畢竟國民也知道一切爭奪戲碼仍是為了經濟利益,現在打仗兩敗俱傷,除了美國可漁人得利。日前日本已派信使見習近平,筆者估計兩個月內將到談判時,不妨看看雙方如何在談判桌上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