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活化政策 意見源頭

施政報告最後章節以「行政及政制」為題,只論及放權予區議會及重視公務員隊伍的作用,對政制發展則淡如開水,泛民主派大肆抨擊乃意料中事。有趣的是,對於問責局長及常秘落區聽取民意,是否已經放棄,卻未有任何宣示。

施政脫離民意或未有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以致政策偏離民意及閉門造車,是造成政策不受歡迎、社會問題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梁振英競選特首期間以至上任之後,曾經高調落區訪貧問苦及出席街坊座談會,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後來因為反對派的狙擊,最後被迫放棄。

政府空前弱勢,施政舉步維艱,於是成立大量諮詢組織,期望能有效吸納業界意見,做好長遠規劃,推出新政策或進行適度改革,逐步爭取民意回歸,但能否成功,政圈中人多認為是弱勢政府「買時間」的手法而已,更有論者斷言「委員會治港」行不通。

重要的是新政府必須下決心改革現行的諮詢模式,除了既有的架構內能不斷吐故納新,吸收有代表性的人物,避免舊人壟斷,一池死水之外,司局長及常秘主動走入民間,與民眾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以活化政策的意見源頭,也非常重要。

像東北土地規劃,進行有年,想不到最後階段,忽然爆現強烈的反對聲音,令政府狼狽不堪,教訓非常深刻。

政策醞釀期間,不同持份者的聲音及利益考慮,官員必須充分掌握,現行的諮詢程序多紕漏,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