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政府依循以往政府的做法,推出教育券、醫療券。這屬行政方便,可惜卻沒有考慮這些券背後的制度與政策意義。
公共服務可以有兩種發展:一是公營化,由政府以不同的公營形式經營,另一是私有化,讓牟利的私營機構替代政府提供。前者的詬病是效率不如私營企業,可是效率怎樣計算頗成問題,是單計經濟效率,如資金回報率,抑或是要同時考慮經濟以外的界外效益,亦即社會效益?後者的問題是私營機構有一個盈利取向,且傾向於利潤最大化。結果,私有化的公共服務多了頗大的利潤,居民負擔增加,而私營機構單考慮利潤回報,服務質素容易下降,且會排斥低利潤回報的服務種類。
以政府公帑支付的代用券,無論是教育券或醫療券,可說是局部私有化;公帑支付的代用券購買的是私營機構提供的公共服務,其中必然包含利潤部分;唯一的好處是政府可以隨時取消代用券,不需承擔公共服務的基礎建設投資和社會需求減少後的財務負擔。不過,公共服務的性質不同於街市賣菜,屬長期投資性質。代用券的短期性質會抑制私營機構的長期投資,對質量的建設與維持會帶來很大的衝擊,未必得可償失。
政府把教育券和醫療券的公帑支出改為投入公營部門,實際的效益可能更大。一是少了私營部門的利潤部分,公帑使用效率提升。二是公營部門有規模效益,只要管理得當,效益高於私營機構,且更易於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