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諮會規劃保育戰後樓

中區政府合署西座保育爭議後,新一屆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於下月召開首次會議,新任主席林筱魯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希望盡快完成一千四百四十四座歷史建築物的評級,再研究是否進一步保育戰後舊樓,以及檢討文物保育政策,並希望政府在政策草擬過程中,古諮會可積極參與。

身任古諮會成員六年的林筱魯,今年起接替陳智思出任古諮會主席,他接受訪問時稱:「過往幾年,香港的保育工作是歷史上的豐收期,對比以往一段長時間,做了好多實事,但還未形成到清晰的保育政策。」他認為在政策層面而言,單是經濟誘因並不足夠,應從多方面入手:「例如保育基金,有一定好過無,但可以有幾多億?一個何東花園便足以一鋪清袋!棟棟都想保,但資源有限,便要訂下優先次序,了解公眾想法。」

新主席接受本報專訪

本身是規劃師的林筱魯又認為,可透過規劃來保育:「若將保育抽離城市規劃,好難實行。」他希望古諮會可積極參與檢討文物保育政策,早在草擬過程便推動社會討論,而非當局有政策後才諮詢古諮會。至於心目中的保育文物方法,他坦言:「最理想是不用靠法例,而是整個社會都尊重和愛護歷史建築物,業主因擁有歷史建築物而自豪,不會覺得係阻住發達,但這是烏托邦,全世界也做不到,只是歐洲比較好,香港仍有很多挑戰。」

古諮會在○九年公布的一千四百四十四座歷史建築物,主要建於一九五○年代以前,當中還有二百多座未完成評級。林筱魯表示,完成評級是今屆古諮會的首要工作,稍後再研究是否有需要進一步擴闊至戰後樓宇也納入評級。

事實上,近年社會開始關注戰後樓,認為亦有歷史價值,包括中區政府合署西座最終得以保留,而早前亦有中環永利街例子,一列戰後樓在一片爭議聲中,市區重建局最終放棄拆卸重建,改為保育活化。

記者甘銘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