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填海樣樣難 安得廣廈千萬間

愚公移山、精衞填海的寓言,都是表達認定目標後堅持到底的決心與勇氣。可惜寓言畢竟是寓言,現實中,無論移山或填海,都是阻力重重,說易行難。梁振英政府首份施政報告將重點放在房屋問題,包括以「移山填海」等方式拓土建屋,好則好矣,但究竟是否可行,不能不令人懷疑。

前朝曾蔭權政府胡混度日,加上施政長期傾向既得利益集團,致使房屋問題尾大不掉,引起怨聲載道,梁振英政府以解決房屋問題作為施政主軸,是撥亂反正的應有之舉。在即將出爐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梁振英將提出「大興土木」、「寸土必爭」及「移山填海」三大房屋政策,具體說,就是將每年平均一萬五千個公屋建造數量提升到兩萬個,將每年約一萬個私人樓建造量提高到兩萬個,如果這個目標可以達到,困擾香港多年的房屋問題便可望逐步解決。然而,目標歸目標,現實歸現實,兩者的距離往往是遙遠的。

梁振英的房屋政策不可謂不好,決心不可謂不大,這個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關鍵是能否提供足夠的土地,問題正出在這裏。先說「寸土必爭」,港府計劃將六、七十幅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改建房屋。事急從權,改變部分土地用途不是不能考慮,但一旦朝令夕改,政府誠信必受質疑。更何況,城市發展需要合理規劃,任何社區都應配備休閒、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以及綠化地帶,如果為了達到建屋目標而不惜犧牲社區居民的福祉,搞到遍地石屎森林,造成屏風效應,必然招致居民反對,區議會也不會輕易答應。早前當局放出風聲欲將啟德體育城及部分原定教育用地改建房屋,最終碰了一鼻子灰,足證改變土地用途並不容易。

至於「移山填海」,就是通過削平山坡、善用溶洞以及在維港外填海開闢新土地,難度更高,可行性更低。君不見,當局擬興建新機場第三條跑道,因被指填海影響海洋生態,至今未能拍板;還有龍尾人工沙灘計劃,同樣因環保人士強烈反對而無法推動。試想想,當局連移除一棵生病的樹木尚且招來非議,何德何能移山造地呢?連在海灘上填沙尚且觸礁,如何令人相信有能力大規模填海呢?

港英時代的確透過移山填海拓展大量土地,建造大量房屋,惟今時不同往日,市民環保意識日益高漲,加上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弱勢政府動輒得咎,移山填海又談何容易。不難想像,無論是「寸土必爭」還是「移山填海」,必然惹來極大爭議和反對,隨時出師未捷身先死,成為推出一項跪低一項的又一例子。

香港並不缺少土地,缺少的是強勢政府。當局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遇挫,轉而欲在市區見縫插針及打移山填海的主意,既是示弱的表現,亦是病急亂投醫的無奈,看來,希望盡快上樓的無殼蝸牛恐怕又要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