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獨立導演 電影生捱

在夢想的路上獨行,有幾多人能夠堅持到最後?電影發展基金數個投資項目蝕本收場,從小熱愛電影的蔡敬文(Kingman)卻沒大老闆「泵水」、不靠基金融資,自己出錢出力以超低成本拍出兩部長片,終於可望有錢賺。一心擠進主流的Kingman,因電影風格小眾而被冠以「獨立導演」名號,其實他的「獨立」,在於多年來憑自己努力奮鬥、不假手於人的意志。

年幼時,Kingman逢周末便隨父親去看電影,「多數去寶石、金門戲院,依家唔係拆咗就重建!以前啲戲院好大,回音又勁,播親電影公司啲片頭都轟轟聲、好有氣勢,我成日嚇親!」七十後的他飲港產片奶水大,至中四那年,他問同學借來V8攝錄機,邀請同學當演員,拍成第一部短片《魂不附體》,講述一名中學生殺掉取笑他的學校風紀及上門查案的警員,再跳樓身亡。「當年電腦都冇,自己用VHS錄影機,帶過帶做剪接!」之後他愈拍愈上癮,接連拍了多部短片,受其偶像名導演昆頓塔倫天奴影響,影片均有濃烈的荒誕暴力色彩。

自資超低成本 終能上映

中學畢業後,Kingman負笈美國進修電影,○三年回港適逢沙士,失業數月才找到工作,出任剪接師和製作助理。○六年,他毅然辭工,以一萬多港元超低成本拍出第一部長片,編、導、攝影、剪接以至茶水「一腳踢」,惟成績欠佳。一○年,他再接再厲,花二萬元拍出第二部長片《不設房》,講述綜援男愛上一樓一鳳姐的故事,幾番努力終得到上映機會。

電影難賺錢 入行勿怕苦

審計署去年踢爆電影發展基金數個投資項目蝕本收場,相反自資拍片的Kingman極力控制成本,令《不設房》有望帶來盈利。長期孤軍作戰下終小勝一仗,身為納稅人的Kingman質疑,基金的定位是甚麼?「如果擺明支持藝術,蝕本都冇所謂。如果係以投資為目的,點解咁多項目會賺咗票房,蝕咗公帑?有冇盤數睇吓?」不過,他亦慨嘆現時電影業賺錢甚艱難,「有監製同我講,《低俗喜劇》收三千萬已算奇迹,但都冇乜錢賺!」他呼籲想入行的年輕人別怕辛苦,「成為導演嘅路往往好漫長,而且唔一定達到目標。如果唔肯捱,你就連呢個機會都冇。」

文:林偉軒

圖:梁偉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