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貨本無事 庸官自擾之

年尾本來是零售業的旺季,但本港水貨車行卻突然遭遇「嚴冬」。海關最近成立一隊逾百人的專責小組,在未有合理解釋下大舉踩入港九多間水貨車行搜集資料,調查所謂懷疑違反《汽車(首次登記稅)條例》,連顧客亦被要求協助調查,這種「買車當賊辦」的擾民做法令市場一片風聲鶴唳,業界蒙受巨大損失。當局執法矯枉過正,扼殺行業發展,引起各界強烈批評。

經營水貨從來都是一門合法生意,又稱為「平行進口」。所謂水貨,其實與行貨都是相同產家生產,分別只在於兩者經銷管道不同,行貨是透過代理商直接向車廠入貨,水貨則是從分銷商購入。就汽車市場而言,行貨及水貨相互競爭,提供更多選擇,對消費者是一件好事,水貨汽車市場佔有率由以前的一成五,升至近年的兩成半至三成,反映水貨受到消費者歡迎。在近年百物騰貴之下,本港汽車售價有逆市下降之勢,水貨功不可沒。

事實上,水貨與行貨汽車市場一直相安無事,水貨車行也按照一貫做法向政府納稅,海關突然高調執法,又是踩入車行搜集資料,又是邀請買主協助調查,企圖找出甚麼「行差踏錯」的把柄。如果有水貨車行違規經營,海關可以針對性執法,然而,現在海關予人的印象是遍地撒網,打擊一大片,又不作出合理解釋,做法令人困惑,也必然令正當經營的商家無辜受牽連。有水貨車行抱怨,因海關執法嚇窒準買家,年尾旺季生意大跌八成,明年已訂的新車也不得不撻訂,市場前景暗淡。

香港自詡法治社會,執法既要有根有據,還要合情合理。海關高調打擊水貨車行,又拒絕清楚交代原因,正如醫生還沒有弄清楚病因,便胡亂對病人開刀,這不是很荒謬嗎?當局早前因有人投訴內地水貨客滋擾,高調在北區採取取締行動,已引起小題大做、窒礙正常經濟運作的批評。再說,各種水貨店開到成行成市,例如手機、電器等等都有水貨,當局對其他水貨網開一面,單單針對水貨汽車,這是不是選擇性執法呢?

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海關在無合理證據下調查車行及查問顧客,是打壓行業發展,亦構成擾民,做法不合理。法律界人士則指出,水貨車行存在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向當局呈報資料手法及程序亦行之有效,如果當局改變執法遊戲規則,以前合法的事,現在突然變得不合法,必然令業界無所適從。至於調查涉及消費者,行動即使合法,也未必合理,不必要造成社會恐慌。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經營水貨並不違法,當局矯枉過正,根本就是添煩添亂。事實上,當局近年好像患了「好動症」,動輒以有人投訴為由採取執法行動,卻未考慮是否於法有據,是否合情合理,是否對社會穩定、商業活動帶來不必要的影響,這只會惹起更多的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