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擇善固「執」

物資短缺可能影響生活,卻往往激發創意!本港堆填區將近飽和,人人每天製造廢物,環保設計師張瑋晉(Kevin)像「拾荒者」在垃圾堆中尋寶,他不諱言在學時因缺乏「銀彈」,遂在廢物堆中找靈感,在他手上,棄置醬油膠桶、絨布地氈、紅酒塞等,搖身一變成為實用潮物,更揚威國際。

揚威德國柏林「DMY國際設計節」的夜光隨身喇叭「Boombottle」,外形新潮,音質良好,是Kevin的成名作。他從仁愛堂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回收白色醬油膠桶,製作喇叭桶身,並在桶蓋安裝音量掣,而旁邊用作擺放音樂播放器的布袋,則取材自展覽過後被棄置的絨布地氈。即使在內地製作的成本較低,他仍堅持交由本地庇護工場的殘障人士製作,在盡社會責任的同時,亦可減少運輸造成的碳排放,將環保貫徹到底。

校園「拾荒」 曾遭阻撓

還有以棄置絨布地氈做成的平板電腦套、以「切片」紅酒塞改造成原子筆等。Kevin廢物利用的意識從大學時期萌生,就讀設計系的學生經常要製作產品,窮學生缺乏「銀彈」,要有材料做功課,惟有靠「執」,「嗰陣會喺學校周圍行,睇吓有咩執,學校平時原來製造好多垃圾,好多辦公室枱櫈,連好新淨嘅畢業袍都有。」但「尋寶」過程曾遭校方阻撓,令他大為氣憤,「咁多仲有用嘅垃圾,唔畀我循環再用,好莫名其妙。」

曾任電子產品設計師的他,感慨產品推陳出新,不少簇新產品都被送往堆填區。最令他無奈的是部分大機構的商業決定,根本不理會文具仍可用,均定期更換;大型展覽中所用的飾品或配件,展期完畢便全數扔掉,「新嘅喎、好靚嘅喎!呢個商業社會真係好奇怪。」

但他慶幸不少機構仍會主動聯絡,更表示可以持續供應大量廢物。樂觀的Kevin笑說:「特別係一啲基層,佢哋真係會循環再用啲膠樽,其實香港都未絕望得晒嘅!」

記者溫盈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