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藥膏咪亂搽

類固醇可用於治療哮喘、濕疹及風濕科疾病,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發現公眾對類固醇存在誤解,例如誤以為類固醇藥膏具殺菌作用,其實只可消炎,長時間大量使用反會增皮膚感染機會。有皮膚科醫生更指,有病人將類固醇藥膏當成「潤膚膏」塗遍全身,致皮膚變薄及面部發紅發燙。另一方面,兒科專家指有家長擔心類固醇令子女變矮變胖,甚至自行停藥,警告這反會令病情加劇,提醒病人應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及按指示用藥。

類固醇可分為眼藥水及藥膏等局部性藥物,或口服藥及靜脈注射等系統性藥物。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代表陳鍾煜指,類固醇屬醫生處方藥物,惟部分坊間產品亦可能加入類固醇,市民覺快速見效,易造成長期濫用,可致體重增加、肌肉無力、面部變圓及骨質疏鬆。另一方面,不少人過度抗拒類固醇則可能耽誤病情。

亂用反增感染風險

內科醫學院(皮膚及性病科)代表何景文指,強效類固醇藥膏的劑量可比輕量類固醇高二百五十倍,皮膚吸收力亦有異,例如眼瞼吸收力比手掌及腳掌高十倍,故須由醫生按病情用藥。不少人一概將含抗生素或類固醇的藥膏統稱為「消炎藥膏」,部分更標榜可治暗瘡,其實類固醇既不能殺菌,亦絕非治療暗瘡標準藥物,亂用反會增感染風險。

何景文表示,曾見過濕疹患者認為類固醇藥膏十分有效,便一味「狂搽」,甚至塗在沒發炎部位,更有人當成「潤膚液」塗勻全身,導致皮膚變薄及血管膨脹,面部出現發紅發燙的「玫瑰痤瘡」。他提醒市民使用成分不明的藥膏,若極快已見效,兩至三星期後皮膚開始出現微絲血管及變白,便應諮詢醫生意見。

其實只要使用得宜,類固醇確可有效控制多種疾病。兒科醫學院代表梁廷勳指,患中度至嚴重哮喘的兒童一般需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患者從未用過該類藥物,會先處方輕量類固醇並觀察三個月,病情受控便可減劑量;家長如自行停藥或令病情「反彈」甚至加劇。國際研究顯示,兒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的首數年,身高只較同齡兒童平均矮一厘米,日後不會有持續性影響。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