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龕場掃走陰森恐怖

港府斥資六億三千萬元興建、位於和合石橋頭路的新一代靈灰安置所及火葬場落成,四萬多個龕位可望暫時紓緩龕位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新龕場採用木幕牆設計,且建築物高度不超越鄰接上方道路水平,有助減少鄰近村民對景觀受影響的疑慮,建築署副署長鄧文彬指,新設計不但着重功能和環保,同時「以人為本」關顧使用者心靈上的需要和感受,掃走龕場一貫予人陰森可怖的感覺。

政府會分三個階段公開配售新靈灰安置的四萬三千多個新龕位,首階段配售的一萬多個龕位,日前已公布電腦抽籤結果,共收到二萬四千宗申請,超額申請近一點三倍。食物環境衞生署本周四(十五日)起將陸續發信通知中籤人士在指定時間前往「揀位」。

無煙拜祭 低座冥鏹

和合石的新靈灰安置所及火葬場的樓面積達一萬八千多平方米,設計上強調撫慰弔唁者的心靈感受,避免帶來負面聯想,也盡量與環境融合,天然採光、自然通風,並奉行無煙拜祭貫徹環保原則,如大部分室內龕位都為無煙龕位,龕牆不設焚香槽,冥鏹爐也非分設各樓層,而是整合為低座內的中央設施集中處理,散發的煙霧經強力抽風槽帶至水劑滌氣系統過濾,減低排出的灰及煙味。

此外,通往龕堂沿途則植有翠竹、也有流水,可讓前往拜祭的孝子賢孫洗滌心靈、去除雜念。另外,安置所分別設有以中、西兩個主題所建的紀念花園,讓家屬撒放已故親人的骨灰和設置紀念碑。

龕位短缺 仍待解決

不過,新增的四萬多個龕位依然杯水車薪,不足以解決龕位短缺的問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本港每年的龕位需求約四萬多個,但因土地資源競爭激烈,政府早前雖公布擬於十八區覓地建龕位,但至今仍未能全面落實,因要經既定諮詢程序,而中國人對葬地、墳場有抗拒和忌諱,加上政府也需要就各選址在春秋二祭前後的交通負荷作評估。

他又指,各區皆有責任提供土地興建龕場,但因人口比例和土地面積比例各區有異,暫時只有北區和屯門等承擔部分責任,其中屯門區在四、五年後將可提供十一萬個龕位。他希望長遠將增加龕位三十萬至四十萬個,又會積極做移風易俗工作,透過教育和宣傳,改變大眾對葬地及撒骨灰的固有看法。此外,他承諾當局會盡快立法規管違規私人骨灰龕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