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莫言諾獎難 最怕國人自相殘

對於中國人來說,諾貝爾獎是神奇的獎項,得獎的華人要麼外籍,要麼流亡,要麼入獄,只有莫言例外。他既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籍人士,而且受到內地官方認可,甚至被視為「紅色作家」,所以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令國人喜出望外。內地傳媒大事宣揚,強調他是「有史以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與兩年前對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口誅筆伐形成鮮明對比。

內地官方傳媒的評論稱,諾貝爾獎不可能永遠拒絕中國主流,認為莫言獲頒文學獎,驅散中國人心中對獎項揮之不去的政治糾纏,是真正的文學獎。

是的,無論從甚麼角度看,在諾貝爾文學獎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沒有一個中國籍作家成為得獎者,確實是一種缺憾,今次莫言獲獎,無疑彌補了這個缺憾,也滿足了不少中國人的情意結。然而,這樣就能證明諾貝爾獎接受中國主流嗎?這樣就能驅散中國人心中的政治糾纏嗎?恐怕未必。

在莫言獲獎之前,海內外就充滿了各種爭議,獲獎之後,爭議依然沒有平息。有人指他曾在法蘭克福書展上拒絕異見人士出席,有人說他不敢談論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有人挖出他當年手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有人批評他與共產黨關係密切,有海外異見人士甚至抨擊瑞典當局將獎項頒予莫言是為了討好北京,總而言之,親體制的政治立場似乎成了莫言的罪狀。

然而,文學的歸文學,政治的歸政治,正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知名漢學家馬悅然所強調,諾貝爾文學獎的唯一評判標準就是文學。必須知道,莫言獲獎,是因為他個人的文學成就,而不是其他原因,不必引起過多解讀,也毋須上綱上線,更沒有必要牽扯到甚麼國際社會對中國主流的接受。

這麼多年來,從達賴喇嘛到劉曉波,從高行健到莫言,中國人對諾貝爾獎既愛且恨,欲拒還迎,矛盾心態表露無遺。其實,相對於其他科學類獎項,諾貝爾和平獎及文學獎不僅被視為含金量較低,而且往往被加入太多政治因素,所以,中國要顯示大國崛起,要真正令國際社會肯定和接受,最大的目標應該是衝擊諾貝爾物理、化學、醫學及經濟等獎項,只有當中國籍科學家在這方面取得零的突破,才能證明諾貝爾獎接受中國主流,中國人方能驅散心中的政治糾纏,這一天何時才能來到呢?

事實上,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並不比外國人遜色,只是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往往用在旁門左道,以致假冒偽劣產品氾濫成災,有害有毒食品屢禁不絕,正如有人戲言,中國人在餐桌上完成了化學掃盲。試想想,假如中國人利用這些科學知識造福人類,而不是用來互相殘殺,諾貝爾獎還會遠嗎?今天當我們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興時,別忘了中國人距離諾貝爾科學獎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