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融合變赤化 蒙蔽港人眼

挑動陸港矛盾,近來已成為最時尚的政治玩意,而且捏造事實,為了煽動,近於不擇手段。

近來經常被拿來做文章的是「融合」兩個字,把「融合」換成「赤化」,就可以有足夠的題材來煽動。稍為用心一想,甚麼叫做赤化,隨便到深圳、上海、北京、杭州走一走,你感覺到甚麼赤色東西?潮流生活跟香港有甚麼不同?「赤化」是不是用了落後三十年的宣傳口號?

經濟開放 各取所需

「融合」其實是指經濟和社會上的融合,這是過去十年香港發展的大方向,如果看得宏觀一點,歷史回顧遠些,全球經濟和社會融合早就開始,全球化過程已經令到市場區隔逐一打破,經濟漸漸趨向一體,社會的互動也愈趨頻繁,香港作為全世界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一直都是走在全球化融合的最前方。

因為種種歷史和政治問題,跟全球早已連成一體的香港,跟中國大陸卻是處於高度區隔的狀態之中,直到中國在三十多年前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陸港的互動頻率開始提高,生產北移以及貿易增強是最明顯的表徵,但因為政治上的問題,這種融合都是步步為營,逐點前進,直到○三年香港因為長久積壓的資產泡沫爆破,讓經濟掉進谷底,加速陸港經濟融合成了香港經濟的救命丹。

歷史可以說明,香港的經濟一直開放,而且融合在世界經濟體系之內,香港也享受到這開放的好處。在跟大陸經濟融合的三十多年中,香港跟大陸也一直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香港憑藉得佔大陸開放的先機,在經濟上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而在過去十年的陸港經濟加速融合的過程中,香港更藉此起死回生,經濟快速復甦,失業率由百分之八跌到近年近乎充分就業的百分之三左右。儘管另一波由美國次貸引起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香港就是因為有跟大陸加速經濟融合的優勢,仍可安然度過,就業市場仍然平穩,經濟發展仍然向上,這些實實在在的利益,是不是有心人用「赤化」兩個字就可以蒙蔽香港人的眼睛?

大醇小疵 不成比例

香港跟大陸的加速經濟融合,香港是佔了很大的好處。對於這點,相信七百萬人自己也可以感受得到,但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人口雙向自由流動提高,區隔逐步消除,市場漸成一體,其中以內地人在港置業令到樓價火上加油,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令到床位緊張,再細一點,上水火車站塞滿水貨客令到居民不便,又或者購物區向旅客傾斜,而影響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凡此種種,也會令到部分市民困擾。

我們對此必須明白兩個重點,第一,這些問題和不便,跟香港在加速融合中所得到的經濟利益只是大醇小疵,得失根本不成比例。第二,那些因加速融合而衍生的問題,絕大部分可以通過兩地政府的溝通,以及特區政府本身的政策加以解決,雙非孕婦問題,大部分是上任政府改變政策引致,新任特首一聲令下,私院零配額,問題已經暫時得到解決;上水水貨市場,政府加強執法掃蕩,地區秩序馬上回復正常,只要適度控制來港旅客,不要犯愈多愈好的毛病,在空間發展上加以配合,增加供應,這些加速融合下的副作用完全可以得到解決。

用這些副作用去否定融合,甚至用上「赤化」這種妖魔化的詞語,完全是無視香港根本利益的政治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