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輕率畀個like表態

臉書始創人把一個虛擬的網絡世界成功上市,他個人所得的實質回報,當然是金錢;但更大威力是徹底改變人的生活模式和行為習慣。

早上起床,不少人第一個動作是打開手機或電腦看臉書,邊刷牙洗臉、邊啃早餐,邊看臉書,卻未必跟身邊家人或同事打個招呼,說句問候。

不過,我最近很少更新臉書,也不再熱衷發表議論,因為覺得消化不良,寧可當個沉默觀察員。非因看膩飯桌食物照、BB出浴照、機場入閘照等;而是當下正值立法會選舉,各個選舉熱門議題鋪天蓋地,如走馬燈般秒秒變化,但動輒就叫你表態,支持畀個like,毋須理由;但不管支持或反對,又可隨時被人動員洗版,展開一場網絡罵戰。

留言貼子每多三兩句發洩情緒,絕少見理性討論;反之陰謀論、刻薄話、咒罵侮辱、敵意陳述,卻充斥臉書大部分角落。表態是儀式,憤怒是常態、狠話是喚醒……究竟是臉書風行令港人變得焦躁,抑或是港人把不安在臉書迸發?

港人的負面情緒不斷在臉書發酵,最可怕是連善良、平凡、無惡意的表達,都可以被憤怒的群眾掩蓋,遭洗版甚至關閉的下場。這種社會氣氛,怎不叫人疲憊和納悶?

朋友建議我試試戒掉追臉書的心癮,非不得已不看,看看效果如何。面對面跟人交談,起碼沒臉書七嘴八舌,意氣說話多多;反之,有時選擇細心聆聽,又不用急於表態,反而能夠重拾理性討論的樂趣。

當人沒有一種被催逼表態的感覺,便毋須開口就罵,開口就駁,或許那時再重登臉書,挑選志同道合者成組群,才是真正發揮臉書的效能──跨時空、跨階層、跨年齡、跨理念……進行智性討論,令臉書帶來真正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