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中國的奧運表現

奧運會成了中國在世界上展現「中國人站起來了」的最佳場所,開幕一個多星期,中國隊的摘金像金店般閃亮,奧運會讓中國人挺胸闊步,驕傲在臉上。

但值得探討的是中國對於體育選手的培養過程,除專業外更有體制的強化,一切以摘金為目標,運動選手變成了機器般地受訓練,一心一意地為國爭光,運動員為爭金牌,成了沉重的壓力,扭曲了人性。劉翔背負着十三億人的期望,繼○八年腿傷而棄賽,這次又再度於欄前跨不過,許多人質疑是心理壓力遠大於身體傷患而讓劉翔怯戰;舉重名將在舉重比賽中屈居亞軍,竟情緒崩潰,連連鞠躬道歉,聲聲愧對國家,這或許是愛國教育的成功,但也使人對中國體壇金牌至上之風有了深刻的印象,也只有中國運動員奪金感言要提升到黨和國家的層面,其所受之壓力實非一般。

中國國家運動員在精心的訓練下成了爭取國家榮譽的工具,中國培養出全球最優秀的運動員,卻沒有多少運動人口。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一針見血地說︰「中國的體育缺乏兩個基本概念,一是玩、二是健身,體育精神和運動都是為了金牌而存在,大陸的體制中,摘金後不能推廣及運動認知」,甚至得金的健將日後為生活奔波潦倒亦是憾事。

過去中國經濟實力不夠,當政者希望通過國際賽事取得成績揚眉吐氣,以致集中資源培養體育健將以及提高項目的實力,在此「舉國體制」下近年來有所建樹,成績突飛猛進,但今後更需要努力的是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成果,國民的健康才是國家的財富,運動觀念的培養應深入社群。摘金固然有面子,但提升運動風氣,成為全民運動員才是政府的重要施政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