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主次分清

如果回到二、三十年前,香港市民都是重財政預算案,而輕施政報告,及到回歸之後,甚至回歸前的一段短時間,施政報告的角色愈來愈吃重。近年可謂後來居上,被重視程度超越預算案。

以前早期,港英政府作為有限,要由港督大人特別品題的大政有限,不會每年都有,更不會像現時行政長官一口氣講兩小時也講不完,簡直像帳房先生埋數般,巨細無遺。所以,市民只關注財政預算案,加稅減稅,直接影響民生。

由彭定康開始,總督變成政治推銷員,而董先生又以有作為為己任,新主意多多,是以施政報告就成為政府施政的焦點,而曾蔭權又特別重視自己的民望,施政報告就更成為特首的表演舞台。而在目前的政治環境,市民期望愈來愈高,所以施政報告要予人有分量、有足夠的惠民和發展措施,也只能愈講愈多,特首的政治地位比財政司司長重要,所以有彈藥,自然留給特首去放。這個趨勢一旦形成,那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就主次分明。而早一兩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表示,財政預算案已經成為行政長官施政的財政支持。

如果這個以施政報告為主、財政預算為輔的格局形成,那這兩份文件的公布,就不應在相隔半年,互相遙望的時間來宣讀。

十月讀完施政報告,隔了差不多半年才有預算案,而預算案又要獨立作一次諮詢,為應付公眾期望,又要再加一些料,否則又無法得到議員們投票支持,如果把兩份文件的宣讀時間拉近一些,就比較合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