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走過長期威權體制的時代,直到一九八七年底,蔣經國已是體弱多病垂垂老矣,但他做出了驚天動地,改變台灣歷史的重大決策,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老兵回鄉探親等,為台灣的政治生命,注入了活潑多元的新元素。
至今解嚴二十五年,回顧這段解嚴的日子,在摸索中起步,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生態,也為兩岸的交流開啟了阻隔半個多世紀的簾幕。二十五年來,台灣一直在蔣經國鋪設的這條道路上前進,也奠定了○五年連戰破冰之旅的基礎,為兩岸關係建立新里程碑。
這些年來,北京從「文攻武嚇」轉為「和平發展」,其中不少轉折,也都切合台灣民主路途的脈動。當李登輝和陳水扁堅持台獨路線,讓北京又轉回了「文攻武嚇」的道路,當台灣的選民再度選擇了國民黨和馬英九,否定了台獨路線,北京亦能開始深入了解台灣民意的底蘊。
綜合而言,蔣經國晚年開放政策,創立了兩條路線,在內政上推進了民主憲政,對外改變了兩岸半個世紀的隔絕,在民間互動中讓親情與人道獲得了釋放,回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路,兩岸的中國人有了情感的一線牽。曾高舉「反共」招牌的蔣家歲月,經歷如此巨大的改變何其不容易,可窺得蔣經國的前瞻與胸懷。
台灣經過一次次的選舉,民意的操練完善了民主的進程,雖仍不滿意但可接受,台灣這二十五年來呈現的憲政風潮,因蔣經國的開放而風起雲湧,因他的胸懷讓一黨專政告終。當台灣人為民主果實喜悅之際,不能忘卻蔣經國的德政,不管是民主憲政之推行或兩岸關係的發展都跳不出蔣經國的宏觀規劃,解嚴讓台灣有了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