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似已成定局。理由不是簡單的周期循環,而是金融海嘯的調整不夠,歐美經濟仍然存在泡沫,還未擠掉;而調整往往矯枉過正,因為在調整期人民及企業都有心理恐慌。
目前英美乃至歐洲日本都採寬鬆貨幣政策,以低資金成本和差不多是零的存款利息來迫使新增貨幣進入投資環節,刺激經濟增長。在調整期,資金不是走進金融繼續炒賣,便是沉澱起來不作投資。政府和央行的刺激經濟目標難以達到,可寬鬆的貨幣政策卻拖延經濟泡沫成分的調整,使調整期延長,兩難之境況維持下去。
於是,歐美日減息至近乎零,三大體系以外的英國同時近零利息且加上提早的第三輪量化寬鬆,瑞士、丹麥卻要千方百計地阻礙多餘的資金流入,瑞士法郎與歐元掛鈎,丹麥實行存款負利率,但盡是治標不治本之策。
治本之策不能等待經濟泡沫成分完全清理,因調整期間經濟下滑,泡沫成分反而相對地增加。治本之策還是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把調整政策改為經濟增長政策,企業投資不足則由政府加強投資,投資重心不是與民爭利而是在於基礎建設,改善經濟競爭力,在於提高就業,推動內需對經濟的刺激,在於節省成本,特別是能源與原材料、農產品等基礎價格產品,降低生活與生產成本,改善企業和居民的營商及生活條件。
而要達致經濟增長的另一條件是要打擊和抑壓金融投資和投機,把資金從金融體系內趕回到實質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