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民生有緩急 船到橋頭自然直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梁振英政府決定重新編排提交立法會的議程,將民生議案排在極具爭議的架構重組之前,受到各界歡迎,激進立法會議員也表態停止拉布,懸而未決的民生議案有望在本屆立法會落幕之前完成審議。民生第一,政治第二;擱置爭議,尋求共識,展現了新政府的智慧。

新政府在架構重組一事上主動作出讓步,是面對政治現實的理智做法。眾所周知,由於部分議員強烈反對架構重組方案,建制派也放軟手腳,致使早前當局欲「插隊」優先討論重組方案的動議遭否決,鑑於本屆立法會於本月十八日任滿,欲在餘下不足十日之內通過有關方案的可能性已幾乎是零。更何況,由於立法會繼續拉布,其他涉及民生的議案因而遭池魚之殃,其中包括殘疾人士兩元乘車優惠、聯合醫院擴建、增加對僱員津貼等,若行政立法繼續對峙下去,勢必是三輸之局:重組方案通不過,政府顏面無存;立法會亦會被指不務正業,有破壞無建設;民生議案寸步難行,七百萬市民無辜受害。

必須指出的是,政府作出讓步其實是非戰之罪。本來,新人事新作風,新政府上場改組管治架構是無可厚非,在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而梁振英的架構重組方案卻遭到強力狙擊,雖出意料之外,亦在意料之中。當年董建華率先引入問責制,效果已經不盡如人意,曾蔭權上台後進一步擴大問責制,先是將三司十一局擴充為三司十二局,接着推出一眾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美其名曰幫助溝通民意,提高施政效率,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在擴大問責制聲名狼藉、要求檢討之聲此起彼落之際,梁振英政府力排眾議,在擴大問責制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推出五司十四局,難免引起各界質疑,反對派政客乘機攻擊,無論新政府如何解釋都無濟於事。可以說,政府重組方案受挫,是曾蔭權禍港殃民的後遺症之一。

退一步,海闊天空。架構重組方案最好是在七月一日之前通過,以便國家領導人來港觀禮時,新政府以整齊班底亮相,可惜這個目標已無法達到。既然架構重組已失去通過的最佳時機,不妨往後再挪一挪,如此一來,既可以緩和行政立法緊張關係,化解危機;又可以進一步向公眾解釋架構重組方案的理據,爭取支持。更重要的是,新政府可以利用緩衝期着手處理民生議題,做出幾件實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新政府做出實質成績,並得到市民認可,重組方案自然水到渠成。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新政府架構重組的出發點本來就是幫助施政,既然方案仍有爭議,甚至已影響到新政府的施政,順應民意重新考慮就是應有之義。船到橋頭自然直,事實上,秋天的立法會選舉,就是對架構重組方案的一次民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