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的三司十二局以至行政會議的班子都很弱,這是他的左膀右臂,皆軟弱無力,怎能推動他的「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的新政?更何況,梁振英還下盤不穩,腳下無根,又是荊棘滿途,到處是陷阱地雷。梁振英空有想法多多的腦袋和紙上談兵的空腹,只能自我轉動、意氣滿腔,這樣下去不但寸步難行,而且會不打自倒,更別說打他的人很多,有強悍的,有陰險的,有明火執仗的,有袖裏藏刀的,有可防的,有不可防的。梁振英「雙臂」不能揮刀擋箭,兩腳不能旋風踢人,目前他只有捱打的份兒,惟他能捱多久?
梁振英當過香港回歸後很多年的行政會議召集人,對「行政會議」這個特區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的功能、人事組合有深切了解,裏面有多少弊端,他比誰都清楚。回歸後的行政會議和港英時代的行政局比較,已大大轉弱,淪為花瓶和清談館,對此,他也有清醒認識。因此,競選特首時,CY多次談到要「改造」行政會議,要讓它和問責高官一道發揮真正決策作用。
想當年,歷屆從英倫空降的港督之所以能毫無障礙地行使他的管治權力,很快進入「狀態」,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行政局的存在,就是因為那些由港督全權委任的行政局議員,多是在本地生根已久、有着重大影響力的各方代表人物。這些人共同拱衞着港督的權力,放大着港督的權力,而他們在各自「領域」也很有權威。於是,政府的決策,港督「會同」行政局的決策得以貫徹,他們本身具有的權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此這般組合成的行政局,自然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決策機構以至權威機構,令港督威重天下。
反觀現在的行政會議,都是些甚麼「阿貓阿狗」?誰在各自的領域有權威、有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