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對國家可以批評不能對抗

在香港回歸十五周年慶典來臨之際,反對派正竭力掀起一股對抗國家的黑風惡浪。在此嚴峻時刻,港人有必要劃清批評與對抗的界線。香港於九七年回歸祖國後,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由於國家主體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根據「存在決定意識」,「兩制」自然衍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形成「兩制」差異。

港人信奉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為內核的普世價值,加上與內地有不同的法律體系,對諸如「六四」、劉曉波、趙連海、艾未未、陳光誠、李旺陽等一系列政治敏感事件的「罪」與「非罪」認定及處理手法與內地有顯著不同;出於對國家人權、法治的關心,港人對此持批評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事實上,在「一國兩制」架構下,中央對於港人的主流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部分人「罵共產黨」現象一向都是包容的。中央主持制訂的《基本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精闢地指出:「甚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顯然,中央對港人批評國家的自由和權利是充分尊重的,從未不准批評。

批評要講政治倫理

然而,香港人不應忘記,回歸之後香港人也是中國人的一部分。在「一國兩制」格局中,「一國」是前提,「兩制」從屬「一國」。港人有必要基於對國家的感情、認同和使命感,並基於法治精神,恪守一個原則:對國家可以批評,不能對抗!

首先,對國家的批評要講政治倫理,遵守《基本法》,尊重「一國」前提,敬畏中央權威。批評的出發點是為了國家好,對國家在前進中出現的陰暗面、腐敗現象、施政缺失提出不同看法,敲響警鐘,提出建議,是希望國家改正缺點,政治更民主,經濟更繁榮,社會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其次,批評除了抱着與人為善的出發點之外,還應講究方式、方法、場合、態度,注意分寸。須知「過猶不及」。相反,對抗則是將矛頭指向憲法所規定的國家根本制度,挑戰國家主體的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並且配合外部勢力,將香港視為獨立的政治實體,企圖奪取香港管治權,把香港搞成分化、西化中國的前哨基地,因而態度極端,方式粗暴。

觀乎反對派中極少數人,慣於借某些敏感政治事件,叫囂「結束一黨專政」、「天滅中共」、「打倒共產黨」,動輒圍攻中聯辦,「狙擊」訪港中央領導人,搞違憲違法的「公投」、「起義」、「解放」,專在回歸紀念日衝擊公權力,甚至甘當「漢奸」到外國「哭秦庭」要求「制裁」祖國等等,這些都是赤裸裸的對抗,而非為國家好的批評。

國家亂勢必殃及港

老實說,強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絕非香港個別反對派能對抗得了。退一萬步講,讓你「對抗成功」了,共產黨領導「崩潰」了,內地天下大亂,軍閥割據,全面內戰,億萬難民水銀瀉地般四處奔逃,禍水所至,香港能獨善其身嗎?因此,國家的穩定發展是香港「一國兩制」賴以成功的前提,也是香港穩定繁榮的靠山。國家好,香港才能好;國家亂,勢必殃及香港。所以,對國家批評合乎情理,對抗則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