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在任七年,停建居屋、減建公屋,樓價租金狂升,劏房及棺材房成了他主政下的「特產」,估計曾蔭權執政短短七年期間,劏房數目已急增至逾十萬個。有學者痛斥曾蔭權搞到香港房屋一鑊泡,造成破壞性傷害,整個香港要為「佢一個人嘅錯誤付出沉重的代價!」下屆政府上場後首要工作便是重整房屋政策,撥亂反正,重新以公屋及居屋平衡私人市場,並擬重訂長遠土地供應策略。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指出,本港過去致力提供足夠的公營房屋,達至建屋安民的目標,但曾蔭權上場後摧毀本港既有房屋政策目標,施政不斷向發展商傾斜,他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適值九八年金融風暴,他即順應發展商要求落重藥宣布停售居屋,翌年決定減建居屋,並以同等數目資助貸款名額取代,變相鼓勵市民購買私樓,其後曾蔭權更宣布全面停建居屋,托市效果明顯。
她表示,自停建居屋後,私樓樓價及租金不斷上揚,加上不少內地富豪借購買香港物業投資移民,為熾熱樓市火上加油,而政府○二年取消定期賣地改採勾地表政策,令住宅土地供應大減,樓價租金不斷上升,加上政府○四年修訂《業主及租客綜合條例》,業主可於約滿後不再與租客續租,住宅租金大幅上升,造就市區大批劏房甚至棺材房湧現,甚至工廈也改作劏房出租,估計數目至今已逾十萬間,成為香港之恥。
施麗珊批評,市民一直敦促政府復建居屋,限制內地人在港置業,但曾蔭權只顧個人面子漠視民意,強推「唔湯唔水」的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延至一○年始將購樓剔出投資移民之列,去年再「跪低」,於施政報告中宣布復建居屋,但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已於去年突破九七年的高位,復建居屋已無補於事。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指,興建房屋至少要五年,因此房屋施政一旦出錯,往往需時多年始能補救,批評曾蔭權拒聽民意拒建居屋,更減建公屋,令公營房屋單位落成量由董建華年代的每年三萬至五萬減至僅約一萬,市民上樓困難,造就市區大批劏房甚至棺材房湧現,實屬曾蔭權房屋施政下的惡果。他指建屋需時,估計新一屆政府上場後即使立即採取補救措施,也需要數年才可增加單位供應,整個香港也要承受曾蔭權的個人缺失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