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倫不類問責制 歪嘴和尚唸壞經

立法會前日以一票之差,否決優先處理新政府架構重組的決議案,令候任特首梁振英七月一日以五司十四局整齊班底上任的希望化為泡影。這個結果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意料之中,泛民強烈反對、部分建制派倒戈、夕陽政府拉票不力都是原因,但歸根究柢,曾蔭權搞衰問責制,才是罪魁禍首。

當年董建華以商人身份空降港府,有感孤家寡人,引入問責制組成自己的管治班底,本來無可厚非。可惜問責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變成不倫不類,早已備受非議。曾蔭權上台後沒有檢討及改善,反而進一步疊床架屋,令問責制更加荒腔走板,純屬掛羊頭賣狗肉。

七年來,曾蔭權政府施政失誤連連,多名高官捲入醜聞,甚至被立法會嚴辭譴責,但從來沒有一個人被問責,更沒有一個人因此下台。更不堪的是,曾蔭權連任後擴大問責制,扶植一批背景成疑、能力低劣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這批政治新貴未上任已搞出滿城風雨,包括遴選程序黑箱作業,多人擁外國護照被質疑「八國聯軍治港」以及薪酬高得極不合理。事實證明,這批「政治異形」與公務員系統格格不入,加上權責不清,非但未能提高施政效率,反而添煩添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問責制荒腔走板,曾蔭權本人就是典型。曾蔭權當年推出慳電膽政策,被質疑官商勾結「益親家」,他不是反躬自省,卻指摘傳媒「無中生有」、「惡意中傷」。今年以來,曾蔭權醜聞迭爆,先是捲入「貪遍省港澳」連串醜聞,繼而被踢爆頻頻外訪,不豪不住,窮奢極欲,誠信徹底破產。但令人不齒的是,儘管曾蔭權為此遭到廉政公署立案調查、復被審計署嚴詞批評,他仍然拒絕下台。上樑不正下樑歪,前後兩任特首辦主任急於護主,一個說要對曾蔭權醜聞「負全責」,一個要「雙倍負責」,但到底如何負責呢?已晉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的譚志源竟然聲稱,被輿論批評就是「問責」。問責高官連何謂「問責」都搞不清楚,問責制是如何的不堪,不言自明。

問責制名不副實,曾蔭權自作自受,他的民望跌跌不休,支持度僅剩不足兩成,真正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曾蔭權承認,推出擴大問責制是其民望由高轉低的分水嶺。其實,問責制本身固然有問題,而他自己私心膨脹,以擴大問責為由大搞親疏有別,拉幫結派,並將之變成「卸責制」,這才是導致問責制徹底失敗的根本原因。

「經是真經,可惜被歪嘴和尚唸壞了。」在全球各地行之有效的問責制,南橘北枳,到了香港就變質變味,使市民完全失去信心,曾蔭權可謂「居功至偉」。曾蔭權不是奮鬥至最後一分鐘,而是搞破壞至最後一分鐘,如何拆掉他埋下的炸彈,是新政府的當務之急。